合聚咖

合聚咖

基础教育课程经历了怎样的改革过程

admin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陆续展开,主要经历了九次重要阶段,以适应国家社会发展的需求。

首度改革在1949-1952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和《小学教学计划》,并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全国通用教材,解决了教材“散乱”问题。

第二次改革在1953-1957年,根据国家的总任务,修订教学计划,1956年颁发了第一套比较齐全的中学各科教学大纲(修订草案)。

1958-1963年的第三次改革,缩短学制、精简课程,1963年颁布《关于实行全日制中小学新教学计划(草案)的通知》,首次提出设置选修课,并重视地方教材、乡土教材的编写。

第四次改革在1964-1976年,针对学生学习压力,根据“课程可以砍掉三分之一”的指示,教育部发出了《关于调整和精简中小学课程的通知》。文革期间,原有课程废止,各省市自治区自行编订教材,课程突出政治。

第五次改革在1978-1980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开始课程领域的拨乱反正,并编订全国通用的十年制中小学教材。

第六次改革在1981-1985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修订了教学计划,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了第六套教材,还颁发了城市小学和农村小学教学计划。

第七次改革在1986-1998年,国家教委颁发了《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试行教学计划》,《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实验高)》,确立了“一纲多本”的课程改革政策,开始关注“个性发展”“选修课程”“活动课程”。

第八次改革在1999-2012年,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研制颁布了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课程培养目标、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增加了课程的综合性、选择性。

党的十八大后,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至2017年颁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20个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至2022年颁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相关教材随即修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不断调整,旨在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奠定坚实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