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岁-襁褓: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2岁-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
9岁-九龄:为9岁。
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15岁-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16岁-二八:为16岁。
20岁-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30岁-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袜滑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
40岁-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
50岁-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70岁-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80岁-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90岁-上寿:九十为上寿。
100岁-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
108岁-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此外,称儿童的有:童孺、垂髫[tiao]、龆[tiao]年、稚、垂发、总角等;称成人的有:冠者;称老人的有:斑白、黄发、皓首、久寿、眉寿、姥[mu]、暮齿、暖寿、万寿、遐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