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古筝上面红弦少,绿弦多:
古筝,弹拨弦鸣乐器,又名汉筝、秦筝,是汉民族古老的民族乐器,流行于中国各地,常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和歌舞、戏曲、曲艺的伴奏,因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动听,演奏技巧丰富,表现力强,而被称为众乐之王,亦称为东方钢琴,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
古筝的结构由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
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古筝于秦国(现陕西)一带广泛流传,故得名秦筝,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关于古筝的起源,仍无定论。
远在战国时代的秦国境内(陕西省),筝就已经流行,当时称为秦筝,此后,又流传到了河南、山东、广东、浙江、内蒙古等地,由于历史的变迁和地域的影响而造成了地方风格、演奏技法等的不同,并因此形成了当今各种不同的古筝流派,使古筝的发展日趋繁荣。
古筝的统一规格为,1.63米,21弦,古筝的面板大多数采用河南兰考的桐木制造,框架为白松,筝首、尾、四周侧板有红木、老红木(缅酸枝)、金丝楠木、紫檀等名贵木材,古筝的音质取决于面板和琴弦,周边用料对古筝的音色略有改善,以老红木、紫檀、金丝楠木为佳。
早期到近代也有过12弦、13弦、18弦、23弦、25弦等,不同地区的筝又有多种定弦法,筝的新种类还有蝶式筝,转调筝等。
筝是一种多弦多柱的弹拨乐器,它的外形近似于长箱形,中间稍微突起,底板呈平面或近似于平面。筝的头部有缓缓而落的筝脚,在木制箱体的面板上张设筝弦,在每条弦下面安置码子,码子可以左右移动,用来调整音高和音质,筝的品种不一,构造也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