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第二外语后导致第一外语不会说,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原本第一门外语学得就不是那么的扎实。
许多人学习英语从小到大都是为了应付考试,结果就是背单词、背语法、生造句子。先不说这样的效率有多低吧,这样学出来的英语,到了毕业后一旦需要应用的时候,往往发现离正常应用的水平还差得很远。
比如中国学生在用英语对话的时候,往往是先把对方说的话翻译成汉语再在脑海中理解,再把自己想说的话组织起来,然后逐字逐句翻译成英语,再说出来,说的过程还得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发音,否则舌头就打卷,然而即使用尽全力还是会有不少音发错……在这个基础上,哪怕是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情况也只是“稍微好了一点”而已,远远达不到那种“接近母语”的状态。而这就是为什么,一旦有另一门外语开始进入你的大脑,原来那些不扎实的基本功就很容易被新来的语言带着跑,最后搞得两边都不像。
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是不断地分别强化两门语言的能力。一个比较靠谱的方法是,积累口语要素达到“脱口而出”的地步——就是你每积累的一个表达方式,都要不断地练嘴皮多说多用,达到每次你想用它,都能够不刻意地去想也能说对的程度——这样练出来的口语表达要素,已经刻在了你的潜意识中,很难再被抹掉或改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