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全要素生产率
经济发展出现新形势,海峡西岸经济区作为我国东南
1/11页
沿海重要经济区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福建省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其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区域经济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逐渐显现.福州,厦门,泉州是福建省重要中心城市,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主要增长极,这三大城市代表着福建省的发展方向.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态势的最好说明.目前,我国学者对于福建省的发展状况研究大多从经济总量或者经济结构等角度来进行分析,缺乏对生产效率的研究.然而,生产效率水平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决定因素,综合体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产出效率,不仅对区域经济发展质量产生影响,对于区域的进一步持续发展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本文采用Malmquist指数对福建省重要中心城市福州,厦门,泉州全要素生产率19902006年的演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大中心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主要由技术进步引发的增长趋势,而且城市间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着差异,在不同时期技术效率改进和技术进步对三大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存在一定差异
二,模型方法和数据
(一)模型方法
学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各国经济由于战争的影响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衰退,经济增长成为各国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而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正是在经济增长理论以及生产理论的框架下的一个研究重点.
对于经济增长的研究通常都是基于某种总量生产函数而进行的.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1942)首先把
2/11页
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用于研究经济增长问题,他在生产函数模型中增加了一个表示生产效率的时间趋势.此后,索罗(1957)把总产出看作是资本,劳动二个投入要素的函数,从总产出增长中扣除资本,劳动力带来的产出增长,所得到的"余值"作为技术进步对产出的贡献.由此为开端,众多的学者开始了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方法,应用等各方面的研究.
目前,常见的全要素生产率计算方法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增长核算法,指数法和生产前沿面法.增长核算法是以新古典增长理论为基础,估算过程相对简便.考虑因素较少,容易操作获得计算结果,但是其缺点是假设约束较强,也较为粗糙.指数法是指用综合指数来度量一个生产单元(企业,行业,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总产出与及所需的总投入,从而计算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