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河南省嵩山地区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包括周公测景台和登封观星台、嵩岳寺塔、太室阙和中岳庙、少室阙、启母阙、嵩阳书院、会善寺、少林寺建筑群等8处11项优秀历史建筑,历经汉、魏、唐、宋、元、明、清,绵延不绝,构成了一部中原地区上下2000年形象直观的建筑史,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2. 中岳庙位于河南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脚下,距河南省登封市城东4千米。在汉武帝时(公元前156-87年)已经存在,现存建筑格局可上溯至金代,现存建筑多复建于明清,为官式建筑的代表,也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一组道教古建筑群。
3. 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建于东汉年间(公元118-123年),是中国仅存的时代最早的庙阙,代表了中国古代国家级祭祀礼制建筑的典范。雕刻于汉三阙上的图画、篆书、铭文十分精美,是研究建筑史、美术史和东汉社会史的珍贵资料。
4. 嵩岳寺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郑州登封市城西北5公里处嵩山南麓峻极峰下嵩岳寺内,初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塔顶重修于唐。该塔历经1400多年风雨侵蚀,仍巍然屹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也是全国古塔中的孤例。
5. 登封观星台建于元代至元十三年至十六年(1276-1279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观测建筑。天文学家郭守敬以此为中心点观测并推算出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其精确度与现行公历仅相差26秒,创制时间却早了300年。
6.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郑州登封市嵩山南麓。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时,时称嵩阳寺,至唐代改为嵩阳观,到五代时周代改建为太室书院。宋代理学的“洛学”创世人程颢、程颐兄弟都曾在嵩阳书院讲学,此后,嵩阳书院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
7. 少林寺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登封的嵩山,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禅宗祖庭。少林寺在唐朝时期,享有盛名,以禅宗和武术并称于世。
8. 少林寺塔林位于少林寺西约250米,为历代和尚的墓地,占地约21000多平方米。有唐以来历代古塔230余座,是国内最大的塔林,有砖、石和砖石混合结构的各类墓塔。
9. 会善寺位于嵩山积翠峰下,山清水秀,林深谷幽,花木葱郁,是佛教史上著名的得道寿星——道安禅师修行之地。
10. 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是世界文化遗产,占地面积近36平方公里,气势恢宏的古代都城遗址。殷墟文化中有甲骨文字、青铜文明、都城遗址等重要要素。
11.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王陵遗址、手工业作坊遗址、家族墓葬地以及洹北商城等,是殷墟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甲骨窖穴展厅展示了一坑甲骨,编号为YH127,是殷墟考古至今出土甲骨最多的一坑,共17096片,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中国最早的档案库”。
13. 车马坑展厅展示了6辆马车和一段道路遗存,是中国最早的马车,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14. 妇好墓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女将军妇好的墓葬,随葬品有1928件,包括司母辛铜觥、象牙杯等珍贵文物。
15.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口处,距市区12.5公里,从北魏太和十九年开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是中国著名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
16.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太和年间,先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龙门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龛、石像沿伊水两岸星罗棋布在龙门东西两山的崖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
17. 潜溪寺是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石窟,建于唐代初期,洞内所供主像为阿弥陀佛。
18. 宾阳三洞以中洞为代表,中洞在北魏时称灵岩寺,明清以后才改称宾阳洞,历时达24年之久。
19. 万佛洞的形状是方形平顶,顶上雕一莲花藻井,洞口过道北侧上有“沙门智运,奉天皇太后太子诸王敬造一万五千尊像一龛”的题记。
20. 莲花洞是继宾阳中洞之后开凿的又一大型北魏石窟,因洞顶雕有大型飞天环绕的大莲花藻井图案而得名。
21.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大、艺术最精、气势最磅礴、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洞窟。奉先寺的布局: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另外还有两个供养人。主佛梵名“卢舍那”,按佛教说法,佛有三身:法身是佛的本来之身;报身即佛经过长期修行而获得的“佛果”之身;应身即佛为“超度众生”而显现之身。卢舍那即所谓报身佛,译名“净惭”。主尊像为结跏跌坐中央的卢舍召晰,全像通高17.14米,其中头部高4米,两耳为1.9米高,为龙门石窟最大的佛雕。
22. 古阳洞开凿于北魏太和十六年,即公元493年迁都洛阳之际。洞内雕刻90%以上是北魏时期的作品,是龙门石窟群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的一座洞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