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在教育领域中各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适用范围,它们之间的比较和关系揭示了人的学习方式和知识类型的区别。学科课程,以分科形式呈现,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强调的是间接经验和公共知识,适用于成人和高年级学生,其教学方式着重于训练和指导,学法多是被动接收知识。
相比之下,活动课程更关注儿童的直接经验和实践性知识,如个人知识,它主张教育即生活,课程形态倾向于综合课程,按心理发展顺序组织,重视过程而非结果,鼓励主动参与和从做中学。活动课程适用于儿童和低年级学生,如学龄前儿童,通过这种方式,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接收生活经验,避免知识的碎片化。
杜威的教育理论中,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并非对立,而是互补。他认为,教育者应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儿童能理解的生活经验,即教材的心理化,让逻辑经验与心理经验相互融合,这是教学的核心。学科课程的价值在于它能提供系统和深入的知识,帮助儿童扩大经验、深化理解,但不应忽视活动课程在幼年期学习中的桥梁作用,它能够帮助儿童建立清晰的思维结构和心理成熟度。
因此,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应该相辅相成,随着儿童的成长,他们逐渐需要学科课程的系统性知识,而活动课程则能为这个过程提供必要的实践经验。两者结合,才能保证儿童获得全面而深入的学习体验。
扩展资料
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它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因此,活动课程也称动机论。 活动课程的思想可以溯源到法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杜威和克伯屈发扬了这一思想,杜威的课程为“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