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梁启超积极参与了反对张勋复辟的斗争,复辟的迅速破产说明恢复帝制是历史的倒退不得人心,梁启超联想到山东琅邪台秦始皇刻石在清末突然坠海,便撰写了《秦琅邪台刻石》一文抒发对封建帝制结束的感慨。此文短小精悍,颇具意韵,也表现出他对文物的宝爱。全文如下:
原文
秦皇刻石六①。唐宋以还所传者,峄山、泰山、琅邪而已。然峄山自杜工部已称为枣木传刻,泰山三十六字亦宋人摹本。琅邪台片石岿然,阅两千余年。斯相遗迹,赖此廑见。乃逮清季,石忽坠海,或谓毁于电。自兹先秦石墨,永绝天壤矣。此区区者,乃与帝王之运同斩,不亦异乎?兹拓“德”字可,“之”字漫涣,盖嘉道间拓本,在惜非甚可珍,今后切成吉光矣②。丁巳十二月。
注释
①: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刻石是七处:峄山、泰山、琅邪台、芝罘、东观(以上五处都在山东,芝罘、东观两石刻位于烟台芝罘岛东西两端,也是秦始皇射杀大鱼的地方)、碣石(在河北昌黎)、会稽(浙江绍兴)。
②:琅邪台刻石是光绪二十六年四月(1900年4、5月间)因雷雨强击而毁,1917年梁启超有感而作此文。1921年至1922年有人专门到烟台琅邪台搜寻,找到不少散碎的石块,经过凑合修补幸好大部分保留下来,只是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的刻字已毁灭,仅留下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的补刻,也是李斯的小篆,共86字。先收藏于当地,1949年后入山东博物馆,1959年藏国家博物馆。这是极为宝贵的文物,连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拓片也是贵重的珍品了。
译文:
秦始皇的纪功刻石六处。但是从唐宋以来所传下的仅峄山、泰山、琅邪台三处而已。然而,峄山刻石自杜甫就认为已不是最初的石刻,而是后人的枣木传刻。泰山刻石所留下的二十六个字也是宋人的摹本。惟独琅邪台这一片石刻,岿然屹立,经历了两千多年。秦丞相李斯的小篆遗迹,我们只能靠这一石刻一睹其风采了。及至到清末,不料琅邪台石刻突然坠入海中,也有人说是被雷电击毁。从此以后,先秦的石刻与李斯的墨迹,在世上永远绝迹了。就此一面石刻,竟然与封建帝制的命运共同结束,这不是奇怪的事吗?现在拓出的“德”字可以看清,“之”字模糊不清,大概为嘉庆、道光期间的拓本。在过去,这种拓本并不十分珍贵,由于石刻已不存在,今后拓本就自然增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