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9年,两位学者香农和韦弗提出了一个关于信息传播的数学模型,这个模型被形象地描述为一个信源到信宿的传递过程。
信源,作为信息的源头,可以来源于各种实体,如人、机器或自然界的物体,它们以符号或信号的形式发出信息,如文字、语言,或者图像、声音等。编码是关键的一步,它将信息转化为可识别的信号,首先将信息的意义转化为符号,然后进一步调整为适合信道传输的信号序列,如将文字转化为电报密码。
信道则是信息传递的媒介,它负责信号的传输,存储和处理,信道的容量决定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信息量的承载能力。噪音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破坏者,任何形式的干扰都可能导致信息接收的失真。
译码则是信息接收过程的反向操作,首先将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原始的讯息,接着进一步解读为可理解的信息意义。信宿是信息接收的终点,可以是个人或机器,如收音机、电视机等。
香农的信息论模型不仅在通信系统中有广泛应用,还扩展到了管理、社会等多个领域,成为传播学研究的核心框架。它将复杂的抽象信息概念量化,使学者们能够用数学工具进行深入研究。香农的信息论与维纳的控制论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信息理论的发展,其中维纳是最早认识到信息理论价值的学者之一,他们共同创立了关于信息熵度量的重要法则。
扩展资料
信源就是信息的来源,可以是人、机器、自然界的物体等等。信号的产生(物)被称为信源,相对应的概念应该是信号的接受(物)被称为信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