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与家长沟通的技巧和方法心得

admin

第一步,做到“未雨绸缪”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事先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强调了“提前”的重要性。班主任与家长沟通也要有未雨绸缪的思想,及早布置工作,通知家长,让家长知晓,以此来预防一些节外生枝的事情发生。

很多班主任会说,日常我们都会给家长发通知的,的确是,但拟通知的时候要尽量把事件的前应后果交代清楚,语气委婉,不宜过长。

例如,案例中的流感事件,班主任可以告知家长以下几点信息:

1.最近爆发的流感的危害性;

2.学校为预防流感所采取的措施(按照疾控中心的要求,退烧后需经过一个稳定期才能复学);

3.温馨提醒家长和孩子保护身体。

提前传达起什么作用呢?有时候家长闹情绪、发脾气,是因为他并不了解学校里发生的事情真相。老师和家长所处的环境不同,双方对学校事情的认知并不是对等的。老师认识到爆发流感的严重性;而在有些家长看来,流感如同普通感冒,孩子烧也退了,凭什么还不让上学。他会一意孤行,认为是班主任不讲道理。

所以及早传达通知,一是让家长对流感事件有个认知,明白事态,明白学校所提要求的依据和意图;二是让家长对事件及早心里有数,万一真碰到,他有思想准备,不会一时过激把气撒在班主任身上。

第二步,学会“设身处地”

设身处地,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想别人所想,这是沟通的一条重要法则。每个人都渴望被理解、被关注,渴望对方的心里有自己。沟通的时候若学会设身处地,就更容易走近对方,了解对方心理,也更能得到对方的接受和认可。

我们来分析上述案例中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时的两种说话方式,看看您更认同哪一种方式。

第一种这样说:“某同学爸爸,孩子还未渡过平稳期,你得把他接走,万一传染给其他孩子就不好了。”

第二种这样说:“某同学爸爸,孩子还未渡过平稳期,体质较弱,学校近阶段流感还未平息,万一再次被感染就不好了,如果传染给别人也不好。”

老师们肯定发现了这两种表述方法的不同之处:第一种说法的关注点在其他孩子身上;第二种说法的关注点在他家孩子身上。虽然都是要求家长把孩子接回家,但是第二种说法更容易让家长接受。

所以“设身处地”,就是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时候,尽量让家长明白您这样做是为他家孩子着想,是为了他家孩子好。

第三步,解决“后顾之忧”

第一步“未雨绸缪”,是让家长事先了解,这是沟通的起点;第二步“设身处地”,是让家长听着舒服,这是沟通的要点;第三步解决“后顾之忧”,是让家长感到安心,这是沟通的关键点。

为什么说第三步是关键点?因为第三步是提供解决事情的具体方法,这也是沟通最主要的目的。家长找班主任交流,很多时候是因为碰到困惑了,产生焦虑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一方面很想听听老师对问题的分析,另一方面很想得到老师的一些建议,给他提供一些可行的办法。

前面的分析,更多在于帮家长缓解情绪;后面的建议,则是实质性帮家长解决问题,真正起到帮家长排忧解难的作用。所以说,第三步也最能体现沟通的实效及价值。

如上述案例,引起家长情绪过激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他急着把孩子送到学校,最担心的是孩子的课程会落下。老师怎么帮他解决呢?在交流过程中告诉家长:“第一,这几天孩子在家,让她多看看书,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做一些作业,拍照发过来;第二,等孩子回校复学后,我会联系任课老师,把落下的课程抽时间给孩子补上。这样不会有太多影响。”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如同送他一颗定心丸,源头的担忧解除了,自然也没什么不满了。

所以,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不仅仅是一种告知,更需要老师有一种解决问题、服务家长的意识,一起协调着把事情处理好,优化事情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