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经验的班主任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学生意识到班主任老师是真心爱护、关心他时,无论你是耐心教育还是严厉的训斥,学生都能乐意的接受,可见,班主任的“严”与“爱”是管理学生的法宝。但要把握好“度”,做到“严而有度”“爱而不溺”,着实不易。 常听到有班主任埋怨:“怎么付出那么多汗水,那么多爱,学生还是不听话,一点也不理解班主任的一番苦心。”这恐怕就是班主任老师爱的方式不当。因此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爱”要避开几种不当类型: 1、家长型:这是一种专制型的爱,这种爱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班主任自尊、利己和虚荣的基础上,表现在班主任言行专制,不尊重学生人格,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于学生,学生稍不顺从,则批评训斥。因为仍有一些班主任,有“服从便是美德”的观念,认为对学生实行严厉管束是出于对他们的爱。显然,这种爱很难被学生理解和认同。 2、保姆型:有些班主任对学生的情感近似于溺爱,他们对学生缺乏严格要求,事事包办代替,从不轻易放手。这样,不给学生适当的锻炼机会,是对他们能力的剥夺,所以这种爱只能是“出力不讨好”。 “爱”是班主任与学生沟通的桥梁。“严”则是班主任实施班级管理的重要手段。当然,一些班主任老师对“严”的曲解、误用令人深思。本人认为,真正的“严”应该是: 1、严而不厉。严格是必要的,缺乏严格要求,放任自流,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但严格不等于严厉,严厉意味着班主任态度强硬、武断和偏执,甚至会使学生产生惧怕、退缩的心理。久之,学生的依赖性、神经质等不良心理都会滋生。因此班主任对学生应该是严格而不是严厉。 2、严而有格。班主任对学生的要求严,但不能超过一定范围,严要有分寸。同样的错误,一惯好的学生未必有客观原因,而平时表现落后的学生可能做的更差。班主任对待这样的学生,就不能简单完事,而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去严格要求学生,否则就会严而无格,乱严一气,乱批评人,势必会有不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