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德育工作就是培养学生的“三心”。“三心”即指自尊心、同情心、责任心。“三心”是构成一个人品德面貌的三块基石,“三心”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的品德发展水平。所以“三心”的培养是有效地开展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关键。
一、自尊心
自尊心是自我意识觉醒的表现,是一种由自我评价所引起的自爱、自重,并期望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积极情感。它使人时刻不忘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尤其不能容忍他人的轻视、贬损、侮辱。拥有自尊的人,通常能够洁身自好、自强不息,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并易于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所以,一个人有无自尊心、自尊心能不能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的确是能否向真正的人生跨进的先决条件。青少年学生是人的自尊心从萌芽到成型的关键时期。自尊心也是青少年最纤弱、最敏感的一根神经,是他们心灵深处最细致、最易激起波澜的一个角落。所以,培养保护青少年的自尊心是教师最基本而又最神圣的任务。
失败的教训告诉我们,用刺激、侮辱、牺牲青少年自尊心的方法来督促他们学业上的进步和道德上的完善是行不通的。要知道,有能力的教师不在于发现学生的缺点,证明他们多么无能,批评他们多么不如人,而在于发现每一名学生身上的优点,并不断地巩固和发展学生个性中一切好的东西。学生往往是在那些最能够充分地发挥其才能、显示出自己力量的领域里做出成绩,然后从这些成绩里吸取精神力量来克服自己某一方面的弱点,包括某门课程成绩低劣的弱点。而我们现在的某些学校教育却恰恰相反:一些教师习惯于用简单的类比法证明某些学生多么落后,多么糟糕,希望以此刺激他们的自尊心,以督促其上进,而实际结果却得不偿失,致使一些学生的自尊心严重扭曲,以至于德育工作造成恶性循环。我国的教育现状、升学就业的压力,决定了大多数学生在学校的激烈的学习竞争中注定扮演失败者的角色。这种内心体验是极为痛苦的,使人的自尊心总是处于一种压抑、郁闷中。在自我意识日益增强的年龄阶段,他们感受不到成功的快乐已经很可悲了。学校教育要努力给学生多创造成功的机会,多发掘他们独特的才能,多展现他们的长处以弥补其失落感。
自尊心受伤害,享受不到成功的人的快乐,积极的社会心理、强烈的创造欲望、集体荣益感和民族自尊心都无法形成。还谈何中国国民素质的提高?相当多的中国学生是带着沉重的失落感走向社会的。所以,我们必须下大力气解决青少年自尊心的压抑、扭曲、变态问题,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同情心
同情心是一种历来为人类所称誉的人道主义情感,它的特征是能够设身处地对待他人的需要、利益、情感、动机、行为和处境,真诚地关心、体谅、理解、帮助他人。今天,当我们感叹“助人为乐”的教育流于形式的时候,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失误就在于我们没有真正地培养起学生的那种自觉自愿、随时随地为他人着想的纯洁、美好的感情。
对人漠不关心是最不容忽视、最不能原谅的一种缺点。有的学生即使学习刻苦、成绩优秀,遵守校规校纪,但是如果对别人的忧愁、烦恼和痛苦无动于衷;在家里不体谅父母的辛劳;在学校无视老师同学的需要。如果不能为他人牺牲一点点个人私利,那么,他的上述优点就显得无足重轻了。教师要教会学生同情、体谅、关心他人。要注意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那种普通的、自然的、发自内心的积极的助人行为,予以及时的肯定和赞扬。如果相当多的学生“心中无他人”,我们就应该认识到学校教育中出现了极大的偏差,因为只有在相互爱护的关系中积累起来的关于道德方面的经验,才是培养诸如无私、善良、真诚、热情、富有牺牲精神等优秀品质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学会同情他人,是一个人的情感体验逐步走向开放与丰富的基本前提。当真挚、仁爱、热忱的因子与学生们的精神血液完全融为一体,促使他们形成一种自然的习惯及稳定的心理特征时,那么,他们才会拥有一颗颗美好的心灵。而这种美好的心灵正是对社会的进步事业忠心耿耿、坚贞不渝的情感基础。
三、责任心
所谓责任心是指份内应做的事,责任心即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所形成的对国家、对集体、对他人所承担的道德义务的一种认识和体验。人最可怕、最危险的事,莫过于忘记自己的职责,因为这极易使人变成一个自私自利的、卑鄙无耻的甚至是堕落的人。
近些年来,由于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的变化及经济利益的诱惑,奉献型伦理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在这种社会氛围的影响下,青少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日益淡化。许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要求于人的甚多,给予人的甚少,好逸恶劳,马虎懒散,投机取巧,厌弃“为履行社会职责乃天职”的价值理念,任性、自私、不考虑行为后果,社会心理成熟缓慢。
责任心、责任感的渗透、培养、教育已是当务之急,必须通过各种教育手段,优化学生的道德心理层次,帮助他们自觉地认识到:在人生的舞台上,每个人都要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都要履行角色责任,作为学生,对自己的学业负责是最基本的要求。人生履行职责的范围小至家庭亲人,大至国家乃至整个人类。一个人替他人实现的承诺愈多,承担的责任愈重,奉献的愈多,其人生也就愈有价值。其精神享受的价值是物质享受的价值无法企及的。
总之,“三心”的培养是学校德育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他们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在强调品德认识的灌输、品德行为的训练、德育工作的整体性管理时,绝不能忽视从基本人性人情出发的品德情感的熏陶。青少年自尊心的发展趋向、同情心的强烈程度、责任心的范围大小决定着一代人的品德水准、价值取向、人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