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五大方面。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起点,设计时需深刻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研读课程标准,明确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及其联系,认识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个渐进过程。衡量教学目标的有效性,要看其是否贴切、具体、适度并落实到位。
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需明确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仔细研读课程标准,把握好具体目标之间的联系。目标的有效性取决于是否与实际教学内容、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相匹配,具有可检测性,目标阐述细化、具有可操作性,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适合其思维结构与能力层次,并在课堂活动中得到有效落实。
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问题情境是指在具体目标指引下,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策略实现目标的空间。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例如,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时,可以设置问题:为何日本能战胜清朝?清朝战败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其历史理解与解释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历史教学中的情感价值观培养。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如介绍林则徐禁烟运动,让学生理解其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这些具体事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总之,通过设计有效教学目标和创设问题情境,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