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 made forest)
(沈国舫)
用人工营造的森林。中国人工植树造林,据有文字记载,开始时间不晚于周代,以后各代都有一定的发展,但造林面积都不大。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造林事业才发展较快,到1981年,人工林总面积已达2781万公顷。“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第一期工程的完成及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的建设,标志着中国的造林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世界林业发达国家大面积营造人工林已有200年以上的历史,但普遍获得重视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事。据统计,到80年代初,全世界已有人工林1.4亿公顷,大部分分布在温带地区。
人工林的经营目的明确,树种选择、空间配置及其他造林技术措施都是按照人们的要求来安排的。主要特点是:①所用的种子、苗木或其他繁殖材料是经过人为选择和培育的,遗传品质和种植品质良好,适应性强。②树木个体一般是同龄的,在林地上分布均匀。③可以用较少的树木个体数量形成森林,群体结构均匀合理。④分布均匀生长整齐的树木个体,能及时地、划一地进入郁闭状态。郁闭后,个体分化程度相对较小,个体和群体的矛盾比较突出。⑤林地从造林之初就处于人为控制下,能适应林木生长的需要。人工林的上述特点,使得人工林有可能比天然更新获得更好的速生丰产优质的效果。为此必须在深入掌握林地环境和林木生长发育等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采取正确的造林技术措施。
人工林的生产潜力很大。一般天然林的年生长量在每公顷2~7立方米范围内,而在类似条件下的人工林一般可提高到每年每公顷5~15立方米,甚至可达30~50立方米。经济林木在野生状态下产量不高,也不稳定,品质不佳,通过人工栽培,产量可以大幅度提高,质量明显改善。如中国南方山地的油茶林,一般每公顷仅产油30~40公斤,而实行集约经营栽培的油茶林,每公顷可达500~600公斤。
今后,在一定条件下,利用森林天然更新的能力经营天然林仍将是林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为了满足人类对木材和其他林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以及改善环境条件的要求,必须大量营造人工林,扩大森林资源,提高林地生产力。而进行集约栽培,增加经营强度,以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收益,则是世界各国造林事业发展的总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