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沉默用于暗示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求学生做到的,就应该自己首先做到,在沉默无声的行为之中,给学生做出暗示,这样可以使学生通过模仿老师的行为,自觉地形成良好习惯,从而收到“不令而从”的效果。
二、沉默令人慑服
若学生犯较严重的错误,而又弄不清楚真实情况的时候,为使学生不隐瞒过错,及时纠正错误行为,老师可以作沉默不语状,让学生在沉默中感到震惊和压力,自觉地把问题讲清楚。这样老师可以对症下药,因势利导。
三、沉默体现威严
班主任若发现学生语言轻狂放肆或行为不够检点时,可以采取沉默的态度,使自己显得和蔼稳重,慈祥而威严。这样,学生就会感到老师身上有一种令人敬畏而又神秘的力量,于是会自觉地收敛起不良行为。
四、沉默代替批评
班主任在批评和劝诫学生时,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当众把学生说得一无是处。这种批评方式和态度未免逼人太甚,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学生的抵触和反感。因此有时候,用沉默来代替对学生的直接批评或斥责,反可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五、沉默表示和缓
班主任在辅导学生学习或进行交谈时,适当地使用短暂的沉默,可以使自己有理清思路、选择措辞和观察学生反应的机会。特别是当学生与伙伴们发生纠纷,班主任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可以适当使用沉默,进行“冷处理”以缓和气氛,使学生冷静和理智一些,从而接受老师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