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转型,我们积极寻求新的课堂组织形式。传统的大课堂教学虽然便于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但无法真正实现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因此,我们探索了班级、小组、个人等多种学习方式的结合,重点强化了小组研讨的学习模式,相对减少了大课堂讲解的比重。在这样的课堂中,我们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活动空间和广泛的思想交流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鼓励创新思维。
在组织形式改革的实践中,我们深感培养学生的问题探讨、动手实践和协作能力是一项复杂任务。需要教师用心,同时运用科学的引导方法,建立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激励机制和严密的管理措施。通过良好培养,学生能够充分挖掘个人潜力和管理才能,小组骨干成员能够有效地组织成员、把握讨论方向,显著提升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教学需紧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心理和数学学科特点,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采用适应小学数学的新教法,做到新旧交替、动静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在听、说、看、动、学中感受乐趣,激发学习兴趣。这样,我们能够实现人人动脑、个个主动的良好教学局面。
例如,在五年级下学期教授圆周长公式时,老师引导学生用准备的工具测量圆的直径和周长,自己计算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对不同大小的圆分别进行测量和计算。学生自己得出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总是约等于3倍,这个比值就是圆周率。这一过程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解决问题,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