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佛教的中国化论文 ——《佛教的中国化》

admin

佛教的中国化是一个漫长而深入的过程,始于佛教与以儒家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在汉至隋唐时期,佛经翻译成为关键环节,如东汉的安世高、西晋的竺法护等僧人,他们通过借用汉语和传统文化元素,如将"涅槃"译为"无为","禅定"译为"守一",使得佛学得以在本土化中传播。在翻译过程中,儒家伦理观念影响明显,如将"有情"译为"人",对性的描述则遵循儒家的伦理规范。

讲经说法是普及佛法的重要途径,如竺法雅和道安等僧人运用"格义"方法,将佛理与儒家、道家思想相联系,使佛法更容易被接受。随着佛教的发展,不同学说和宗派逐渐形成,如六家七宗的出现,代表了般若学说与中国本土玄学的交融。道安的本无宗、支道林的即色宗和支愍度的心无宗,各自从不同角度探讨佛法的本体论和心性论。

南北朝时期,佛学研究兴盛,形成了如涅槃学派、成实学派等学派,他们对大乘佛教的本体论和心性论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道生的顿悟论和涅槃学派对心性善恶的讨论,都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深度和广度。这些学派不仅吸收儒家的伦理观念,还结合本土文化,如禅宗强调日常生活的佛法实践,净土宗则融入善恶报应和轮回的说教,以适应民众的理解和生活。

最终,隋唐时期的佛教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等,融合了道家和玄学的本体论,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佛教哲学,将佛性与人的觉悟和日常生活相结合,进一步实现了佛教的中国化。这些宗派的形成,标志着佛教与中国的文化融合达到了新的高度,为后世的佛教和儒家思想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扩展资料

Buddh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在相当程度上则是指儒学化的这种见解,宋代是佛教被彻底中国化即儒学化的重要阶段。具体指的是,印度的佛教,传到中国,变成中国的佛教,这工作称为“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于西汉未由印度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发展约可分三个阶段:一是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阶段,这是佛教由传入到日趋兴盛阶段;二是隋唐阶段,这是佛教的鼎盛时期;三是宋元明清阶段,这是佛教由盛而衰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