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如何通过培训来增强员工的自我效能

admin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领域实现预期结果所需行为能力的信念。它不是工作和行为技能本身,而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工作或行为的自信程度。例如,学生知道通过努力学习,可以提高数学成绩。在这里,“提高数学成绩”是“努力学习”这一行为的结果期望,而学生对自己努力学习(以达到提高数学成绩的结果期望)的能力的自信程度就是自我效能感的体现。

近年来,自我效能感越来越受关注。它与学习及身心健康密切相关。在学习方面,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个人目标的确立、对待困难的态度、付诸努力的程度、因果思维(归因)的方式等。在身心健康方面,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学生的认知调控、情绪反应、活动效率、思维能力、人际关系、潜能开发等。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我们教师的迫切任务。

一、增加学生成功体验

以往成功的体验是自我效能感的主要来源。所以教师应采用各种方法增加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成功的体验。建立个体化和合作化的奖赏结构,要求学生作自我比较,将自己现在的成绩与过去的成绩进行比较,只要有进步即为成功,就能得到奖赏。通过增加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自信,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合作化奖赏结构强调小组之间的比较,小组共同努力完成一个目标,共同取得成功。注意要把课堂表现优秀的和课堂表现较差的学生分在一组,这样就会增加课堂表现较差的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从而增强这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二、培养学生积极归因

自我效能感与人们的归因方式存在交互作用。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内部的稳定因素,如能力和努力;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因素,如努力不足。这种积极的归因方式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师对学生的情绪反应和言语评价往往会成为学生自我归因的线索。使用恰当的情绪表达和言语评价,教师在表扬学生时要斟酌。提供适度的帮助和指导,因任务难度不同、学生情况不同而有所区别,教师不应“无缘无故”帮助学生,而是要在学生确实遇到困难时再给予帮助。

三、帮助学生设定目标

自我效能感通过目标设定来影响动机。学生因在学习中投入较大、成绩较好而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其自我效能感就会提高。教师应帮助学生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减少学生失败的机会。指导学生设定合理的目标,自我效能感与学习目标显著相关。帮助学生修正难以实现的目标,引导学生设定富有挑战的目标。

四、改进学生学习策略

自我效能感高、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好的学习策略运用水平。学习策略运用水平越高,学生自信心越强,学习就越有效,成绩也越好。学生在自身的调整与摸索中,在学科教师的悉心指导下逐渐获得较高的学习策略运用水平,它是学生的行为和期望之间的一座桥梁,会把学生送往成功的彼岸,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五、感染学生积极情绪

教师的情绪和学生的情绪对于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都很重要。教师以自身的积极情绪,甚至以自身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来诱发学生的情绪。教师平时应注意用饱满的精神、充足的自信来面对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自身表情训练,让学生自觉地经常调整自己的面部表情,使之更多地呈现出愉快、自信的精神面貌。

六、引导学生磨炼意志

教师应对学生加强学习及生活的目的性教育,引导学生磨炼自己的意志,使学生把中学时代的学习生活和自己的远大理想联系起来。这样有利于坚定学生的信念,增强其自我效能感。

七、评价机制激励学生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评价。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并通过“质性评价”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个性和发展情况,使学生对自己充满自信。

八、个体兴趣驱动学生

教师需要发现学生的兴趣并且支持他们发展这些兴趣。因为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并从中得到快乐和满足,使得兴趣与快乐相互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觉克服困难,持之以恒,最终成功。

九、积极期望看待学生

教师看待学生要有一种积极的期望。积极的期望指建立在学生现实能力基础上,同时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一种期望。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会使教师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从而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勇于向困难挑战,获得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增强自我效能感。

十、榜样示范鼓励学生

利用榜样示范来鼓励学生是提高其自我效能感的常用途径。成为榜样示范的可以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特别是与某一学生水平相似的其他学生的替代性经验对该生尤其具有说服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适时、经常介绍榜样人物,并对学习者寄予一定期望,帮助他们学会与榜样作积极比较,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