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投资者的心理行为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其中,期望理论是行为金融学的核心理论之一。该理论指出,人们在面对相同情境时的反应,取决于他们当前是盈利还是亏损状态。当盈利额与亏损额相同时,人们在亏损状态下的沮丧程度远超于盈利状态下的快乐程度。具体表现是,人们在亏损一美元时感到的痛苦是获利一美元时感到的快乐的两倍。这反映了投资者在面对亏损时的厌恶心理。此外,研究还发现个体对相同情境的不同反应,取决于他们当前的盈亏状况。
例如,假设某只股票现在价值20元,一位投资者在22元买入,另一位投资者在18元买入。当股票价格变动时,两者的反应截然不同。当股价上涨时,18元买入的投资者会坚定持有,因为这只会使他的亏损减少,而22元买入的投资者可能因为担心亏损会增加而选择卖出。相反,当股价下跌时,两者的反应则恰好相反。18元买入的投资者可能急于卖出以避免亏损,而22元买入的投资者则可能继续持有,因为卖出意味着承认亏损,这是投资者不愿接受的结果。这些反应表明,投资者在面对潜在的盈利与亏损时,其决策往往受到当前盈亏状态的影响。
后悔理论是行为金融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描述了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投资者在投资时,可能会因未能及时介入看好的股票、过早卖出获利股票、未能及时止损、未能听从他人建议换股、或因未卖出下跌股票而后悔。Meir Statman教授的研究表明,投资者在投资决策时会表现出犹豫不决的性格,主要是为了避免后悔心理的出现。当决定是否卖出股票时,投资者的情绪受买入成本与现价高低的影响,他们试图避免后悔,这可能导致一些不合逻辑的投资决策。
在害怕后悔的心理下,投资者往往不愿卖出下跌的股票,以避免承认投资失败的痛苦,也不愿向他人报告投资亏损,以免受到耻辱。另一方面,投资者的从众行为和追随常识,也是为了避免做出错误决策而后悔。一些投资者认为,购买市场普遍看好的股票相对容易,即使股价下跌,他们也不认为自己犯了错。然而,如果自作主张购买市场形象不佳的股票,并在买入后价格下跌,解释当初决策的理由将变得困难。此外,基金经理和股评家偏好知名上市公司的股票,因为这些股票下跌时,他们因管理不善而被解雇的风险较小。
害怕后悔与追求自豪的心理相互作用,导致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持有获利股票时间过短,而持有亏损股票时间过长。这种现象被称为“卖出效应”。在持有两只股票,一只获利20%,另一只亏损20%的情况下,当需要卖出一只股票以抓住新的投资机会时,大多数投资者倾向于卖出获利20%的股票,因为这会让他们感到做出了正确的投资决策,而卖出亏损20%的股票则会让他们后悔过去的决策。这种行为反映了投资者对自我的一种期望,即避免后悔并追求自豪感。
扩展资料
行为金融学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它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这一研究视角通过分析金融市场主体在市场行为中的偏差和反常,来寻求不同市场主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经营理念及决策行为特征,力求建立一种能正确反映市场主体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行状况的描述性模型。当前,行为金融学和演化证券学一道已成为金融学的热门边缘交叉学科,对传统金融理论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