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休谟问题,即道德哲学中的“是”与“应该”问题,探讨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之间的联系。休谟认为,从“是”无法逻辑地推导出“应该”,这一观点构成了道德哲学的一个基本难题。
2. 尝试解决休谟问题的学者们提出了各种理论,其中一种观点认为,“应该”是系动词的复杂命题,可以通过逻辑规则和取极大值或最大值的“是”来确定。同样,价值命题也被视为由事实命题通过特定逻辑规则组合而成的函数,其最大值对应的事实命题即为价值命题。
3. 然而,这种解决方案忽视了价值的多重性、相对性以及随机性。价值的多重性意味着在某些情况下,我们无法确定哪个选择更具价值。例如,在面临买包子或油条的选择时,我们难以判断哪个更好。
4. 价值的相对性进一步 complicates 问题,因为不同个体的价值函数各不相同。同一事件对不同人的效用不同,如雨天对农民有益却不便于赶路的人。因此,很难确定一个统一的价值判断标准。
5. 价值的随机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数理统计中,模型通常包含随机误差项来表示随机变量。这些误差项可能是异方差和非正态分布的,使得基于函数估计的“最大值”难以准确计算。
6. 综上所述,由于价值函数本身的多重性、相对性和随机性,从“是”推导出“应该”的企图面临着根本性的困难。因此,休谟问题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挑战着道德哲学和伦理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