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贸易全球化为核心的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和商务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
1. 国际贸易迎来新一轮快速增长,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愈发显著。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国际贸易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04年,全球货物贸易名义增长率达到21%,创下25年来的新高。全球贸易的快速增长是科技进步、生产力提升和国际分工深化的结果,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
2. 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贸易格局尚未改变,中国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新兴力量。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在全球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中国则是近年来国际贸易增长的一大亮点。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额达到11548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对全球贸易总额和增量的贡献显著。
3. 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挑战,全球范围内的区域经济合作势头强劲。尽管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新的挑战,如成员间在农业、非农市场准入等问题上的分歧,但全球范围内的区域经济合作仍在加速发展。各种区域贸易协定层出不穷,成员交叉重叠,对多边贸易体系产生了一定影响。
4. 国际贸易结构向高级化发展,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呈现蓬勃生机。全球服务贸易发展迅猛,新兴服务业如金融、保险、电信、信息、咨询等领域的贸易额持续增长。同时,高技术产品在制成品贸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发展中国家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比重快速上升。
5. 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显著,跨国公司在全球贸易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跨国公司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生产和营销网络,推动了贸易投资一体化。它们已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核心力量,并在国际经济贸易格局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6. 贸易自由化和保护主义的斗争愈发激烈,各种贸易壁垒层出不穷。随着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贸易摩擦的可能性增加。各国间的经济竞争已从单纯的贸易问题扩展到更为综合的领域,如社会保障、汇率制度等。中国已成为国际贸易保护的最大受害国之一。
针对这些趋势和特点,我国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包括处理好大国经贸关系,拓展经济发展的外部空间;积极发展区域经济合作和多边经贸关系,推动建立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全球自由贸易体制;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着重推进高技术产品和服务出口;提高贸易摩擦和“入世”后过渡期的应对工作水平,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外部环境。通过这些措施,我国将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更大范围内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