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注教师心理健康,营造和谐教育环境。学生心理问题已受到广泛关注,教师的心理状况同样重要。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研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提升教师心理素质,创设宁静、舒适、安全的工作环境,公正评价教师工作,减轻教师压力,从源头上解决心理问题,让教师以积极情绪投入工作。
二、树立正确教育观念。教师应确立正确职业观和学生观,客观评价自我,接受优缺点,不设不切实际目标。这样能客观评价他人,对世事保持平和态度。
三、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教师的精神状态、生活状态、健康状态和情感生活对青少年有深远影响。建立教师身心健康机制,定期体检、休假、学业进修,关注休闲生活,鼓励兴趣爱好,提高待遇,增强职业幸福感。
四、学会情绪控制。教师应控制消极情绪,不将其带入教室,更不能对学生发泄。控制不良情绪对提高影响力、工作效率,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至关重要。教师应学会分析情绪原因,换位思考,与人和谐相处,化解不良情绪。
五、培养兴趣爱好,适时调节。教师应掌握自我心理调节方法,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发展兴趣爱好,如琴棋书画、写作、旅游等,调节大脑兴奋与抑制过程,缓解压力,消除疲劳。
六、参与运动,学会放松。教师应安排时间进行体育运动,如与学生打球,既健身心又增进师生感情,与同事进行体育活动,排解烦恼,增进友情。通过多种方式放松心态,如静坐、听音乐、书法、爬山等,澄清思绪,调整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