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文化环境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各种新兴行业的崛起反映了经济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审美文化,作为反映现代人精神体验和审美形式的载体,正在这种文化环境中与大众的日常生活相互渗透,并展现出新的活力。这种文化转型和审美泛化现象,推动了“日常生活审美化”潮流的兴起,这种现象逐渐被大众所接受。
日常生活审美化,由英国学者费瑟斯通在《日常生活审美化》演讲中首次提出,他指出这种文化现象正在消弭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将生活转化为艺术的同时也将艺术转化为生活。这种观点引起了中国文艺理论学界的激烈讨论,一部分人认为它具有研究价值,而另一部分人则质疑其现实性与合理性。这场争论在此不做深入探讨,但在后文会涉及。
陶东风在其探讨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的文章中强调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界限消解的现象。他认为以往的文艺理论体系难以解释社会文化和艺术审美活动的现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日常生产生活文化与消费活动的兴起产生了巨大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审美活动已不再局限于纯艺术和文学领域,而是走进了大众生活,并渗透其中。这种审美活动已超越了传统艺术形式,如诗歌、散文、小说、绘画和雕塑,而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审美泛化。
消费文化是文化在消费领域的渗透与发展,以消费为主导,文化为核心,在经济高速发展下,人们在精神、物质、日常生活需求中表现的消费方式、理念、行为综合。消费文化同时也涵盖了满足日常文化消费需求的产品或活动。它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鲍德里亚认为,“消费”已不再单纯代表生产过程中的“消极行为”,而是一种“生产力的有组织延伸”。消费文化主导下的消费世界,日常生活与消费紧密相连。消费文化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促进了审美化在大众日常生活中的延伸和渗透,使大众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美的享受。
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日常生活审美化日益普遍。以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理论解读,日常审美符合文学四要素,艺术气息自然展现,为被大众接受提供了心理基础。消费文化下的日常生活审美通过对比传统审美场所和现代消费场所,如影院取代剧院,文创产业的崛起,如故宫热,将古典文化与大众审美需求相结合,创造出如“故宫猫”等文创产品,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求,同时推动商家盈利,文化传播起到关键作用。
日常生活审美化引发了艺术反思。在中国,陶东风与童庆炳之间的论争最具代表性,探讨了日常生活审美化能否作为新的美学原则。论争的核心在于是否认同日常生活参与审美体验的身份认同感。陶东风认为,文艺学或问应对90年代以来的文化转型采取积极态度,避免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对审美泛化的态度产生影响。消费文化视域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已逐渐占据人们日常生活,成为主流导向,引发对消费文化与日常生活审美的文化思考。
日常生活审美化引领着美学文化的新审视。在消费文化日益蓬勃的今日,审美逐渐成为时尚,受到大众追捧。消费文化主导下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发生革命性转变,日常生活审美化颠覆了以往认知,人们开始重视日常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想法成为普遍追求。这种追求不只是物质层面,更多的是精神层面,通过日常生活审美化实现对美的追求,生活逐渐被审美化并填充美感,成为个人对生命自我认同和存在价值认同的体现。这种审美化满足了广大群众对审美享受的追求,使得审美体验不再局限于特定阶层。
日常生活审美化不只局限于特定文化下的表现,它赋予了日常生活的诗意,使人们在文化现象中获得审美体验。然而,过度追求日常生活审美化也需谨慎。艺术美感的精神和灵性是审美的核心,不应忽视。关键在于寻求艺术美感与大众审美的平衡和适度。在追求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同时,不应忘记提高审美素养,通过审美体验艺术人生。
消费文化主导的今日,日常生活审美化离不开学者的努力和时代潮流的推动。它与文化变迁息息相关,没有消费文化主导下的文化变迁,就没有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化潮流并驾齐驱的发展。在追求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同时,保持批判思维,关注艺术与生活的核心精神和灵魂,追求永恒的诗意,这是生活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