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新时期,全市正致力于建设幸福大丰,迫切需要制定统筹城乡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量化72万大丰人的幸福感。大丰精神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和制度创新上继续领跑苏北。诸多成功实践,如大丰港国家一类口岸的成功申报、百亿企业集团的落户、国家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建设县的获批、部省合作示范土地整治项目的建设,都证明了机遇只青睐有准备的人。我们需要提前规划,夯实基础,以争取更优惠的政策,吸引优秀人才、优质项目、高端技术集聚大丰,共同发展。
2. 围绕“双核一带”,我市三区、十园和各镇工业集中区空间布局合理,具备加速推进市镇工业化的基础条件。我们应继续发挥我市四大传统产业的支柱性优势,加大技改投入和科研支持,提升传统产业。同时,瞄准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招引成长潜力大的项目,依托港口优势做足招引项目的后续产业链配套。此外,注重市镇工业协调发展,将不适宜在三区发展的项目转移到镇工业集中区。
3. “十二五”末,我市主城区将由20平方公里扩展至40平方公里,人口由目前的15万人增至30万人。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增强了市镇经济实力,为人口城镇化奠定基础。我们需要留住本地人,吸引外来人,并推行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序转移农村人口。此外,还需继续实行稀缺专业人才、留学高学历人才和创业领军人才的扶持和安置优惠政策,吸引更多高层次、高学历、高技能人才落户,提升我市整体人口素质。
4. 规划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在现有基础上大幅增加。为达成农民增收目标,我们需要实施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鼓励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同时,继续强化农业品牌意识,鼓励各类农业主体积极申报注册商标,发挥品牌效应,完善产业链。
5. 为有效发挥支农惠农资金对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综合效益,建议市政府成立支农惠农资金整合统筹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意见。明确资金整合统筹主体,实行资金使用、拨付和管理分离制,实行项目管理费制度,建立健全奖惩机制。
6. 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试点必须是高标准的。我们需要加强政策宣传,组织试点自查工作,规范资金使用和监管,鼓励制度和措施创新,为面上推广提供可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