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公布,日本学者吉野彰及另两位英美学者因为对研发锂离子电池贡献卓著,共同荣获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今天,笔者跟大家一起聊聊"锂电池"的前世今生以及为何能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锂电池的诞生要从发现"锂"元素开始,1817年,瑞典化学家化学首次将锂从一个瑞典小岛的矿石样本中提取出来。锂这个名称还是从希腊语中的石头、石子中获得的灵感从而命名,虽然听起来很"重",实际上"锂"是目前已知的最轻的固体元素。
化学周期表大家在中学时代想必是背的滚瓜烂熟,从化学周期表中可以得知,锂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4,属于第一族或第二周期,是已知元素(包括放射性元素)中金属活动性最强。上高中的时候老师都做过一个实验,把一块锂扔在水里或者暴漏在空气中都会迅速燃烧。
锂元素如此的不稳定,怎么变成当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锂电池呢?要想成为好的能量载体,就要以尽可能小的体积和重量,存储和搬运更多的能量。从锂元素摇身一变成为锂电池,正是源于锂电池的三大特性
这三点大家可以在元素周期表中得出结论,元素周期表上面的元素比下面的元素要好,左边的元素比右边的元素要好。
当然这时候肯定会有人说,按你说的氢元素不应该是最佳能量载体么?当然,我不否认,氢元素是自然界最好的能量载体,要不然为什么氢燃料电池的研究一直方兴未艾呢,氢元素只能说是未来的发展前沿,现在的技术还不成熟。
讲完了"锂"的前世今生,相比大家也都了解了一些锂元素能够成为现当代最佳电池选择的原因了。下面跟大家聊聊,锂电池为何能获得诺贝尔化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