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也称为黄三角,位于中国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以下,是由黄河冲积而成的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平原。它在地理学上的定义更为狭义,仅包括这一特定区域,而广义上则包括北至天津、南至废黄河口、东至河南省巩义市以东的区域。三角洲平原海拔较低,大部分区域为4米以下的沿海低地,地下水位高,土壤盐渍化问题严重,大部分地区仍处于荒地状态。
黄河的泥沙约有40%在入海口附近沉积,形成了拦门沙、沙嘴以及两侧的烂泥湾。由于泥沙淤积,黄河河床不断抬升,河口位置经常变动,平均约每8年改变一次。黄河入海口的形成时间是1976年5月,三角洲处于地壳长期下沉区,且有石油资源的开发潜力。黄河三角洲以东营市垦利县宁海为核心,呈扇形分布,北至套尔河口,南至淄脉河口。地形平坦,部分区域土壤脱盐良好,已经成为了农耕区,而低地则因盐碱化问题尚待开发。
在黄河口,由于海水顶托和潮流弱,大量泥沙堆积,形成了一个陆相弱潮的堆积性河口。黄河带来的泥沙在河口和滨海区大量沉积,为海岸线的扩展和陆地的创造做出了巨大贡献。黄河三角洲的开发潜力巨大,自建国后,农林牧渔业有所发展,油田如胜利、孤岛、河口等相继被开发,成为我国第二大油田。1983年,东营市在此设立,标志着这一区域的进一步开发与建设。
扩展资料
黄河三角洲,以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宁海为轴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淄脉河口,向东撒开的扇状地形,海拔高程低于15米,面积达5450平方公里。三角洲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区内自然资源丰富。1991年时在此设立了自然保护区,并于1992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黄河口原生湿地生态系统和丹顶鹤、白头鹤等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另外,资源丰富的黄河三角洲,对于环渤海及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也有着极大地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