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范围里有许多奖项,一些学科领域、行业协会的单项奖,最高奖总是被冠之于某某领域的诺贝尔奖,尽管一般他们都有自己的名字,例如图灵奖(计算机界),菲尔兹奖(数学界),雨果奖(科幻小说界)等等。
这些本名常常不为大众所熟知,人们只知道谁获了某个领域的诺贝尔奖,其实真正的诺贝尔奖里也许并没有这个奖项,但因为难度很高,一般就抬出诺奖的招牌。
总之,诺奖很牛,没有第二。
其实,诺奖的出现非常偶然,也有自媒体的作用,确切的说是一个反推力作用。
1888年,一家法国报纸刊登了炸药的发明人阿尔佛雷德•诺贝尔(Alfred Nobel)去世的消息。而实际上去世的是他哥哥,路德维格•诺贝尔(Ludvig Nobel)。可见,这家报纸在当时也属于自媒体的小报,像央视、《环时》这样的负责任媒体一定不会出现这种低级错误,呵呵!
事情还没完,更为可气的是这家自媒体报纸不仅没有核查到底谁去世的信息,还直接评论道:“阿尔佛雷德•诺贝尔博士,因找到了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杀死更多人的方法而发财的人,昨天去世了。”
然而,事情的发展出人意料。据说诺贝尔看到报纸,静夜思考,到底闹还是不闹呢?如果闹就成了市井俗人了,还有啥含金量啊!果然,诺贝尔的思维超越了常人,他想了半夜觉得这一次这家小号自媒体虽然发出了错误的信息和独立观点,但说明这种观点是在大众中存在的,将来真的死了,一定还是以“死亡商人”的称号被后人唾弃,这么一想,感到十分痛心,而不是愤怒。
诺贝尔是一个很注重名节的人,他感谢这家自媒体小编让他提前知道死后的大众评论,现在活着还来得及让事情发生转折:决心用自己的财产设立一个奖项,颁发给那些对人类作出积极贡献的人。
一个制造炸药的人设奖项给人类作出贡献的人,话题性很足,用现在的传媒理论就是捕获注意力能力很强,抓眼球,一下子,大家都知道了。
诺贝尔奖之所以含金量高,除了名人效应抓眼球,一开始还真的在于它的含金量,说白了就是给的奖金多。
在欧洲一些学院派很早就实行一些年度奖项,一年一次,年终自己圈里人玩玩,发个证书,吃个饭,一般精神鼓励为主。有的甚至倒贴车旅费去领奖,但只要玩的人觉得有脸面就行了,那个烫金的奖状,贴在家里镜框里,就算没白过这一年。
诺贝尔奖一出来立刻把那些自摸自己玩的小圈子镇住了。在早期,一份诺贝尔奖奖金相当于学者20年的薪水。(1901年第一次颁奖的时候,每单项的奖金为15万瑞典克朗,当时相当于瑞典一个教授工作20年的薪金。)即使现在,屠呦呦获奖得46万美元(一共是92万,屠得一半,另两位的一半,今年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就一个人拿92万美元)莫言当年文学奖是140万美元,近900万人民币。
如果像屠呦呦女士在单位工作,她还不是院士,好像其他级别也不高,那么奖金会高于她20年的工资,莫言当然写书拿版税就不清楚了,但即使他不缺钱,这笔钱也不是小数。
所以,诺贝尔奖真实的“含金量”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威信。
除了钱的含金量,另外一个就是程序上的严谨、独立、公正,以保证其每一个结果的相对公正唯一。
其实,1897年,诺贝尔的遗嘱公布之后,纽约时报就曾预言这个奖项给瑞典带来的麻烦远多于荣誉——一定会陷入各种偏心的指责中。为了避免选出错误的人选遭嘲笑,评审团讨论决定,打破小圈子,而是开放到全世界,从国际科学界征集推荐候选人。
接下来的每一年,每个奖项都有一个五人委员会,征求并评审数千份提名。“非常清楚的是,他们会做出仔细的调查,并从给出提名的人那里获得大量信息,”经过严密删减,委员会将一小批甄选结果移交给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化学奖和物理学奖)或者卡罗林斯卡学院(负责生理学或医学奖),由他们最终决定这一年的奖项归属。
这个系统让委员会能够清楚地感受到科学界的想法,同时也允许委员会成员在设立选择标准时尽可能诚实。“评估结果保密50年,所以他们可以放心写下自己的真实想法,不担心别人看到。”
每一年诺奖出来之后都会有不同意见,但其评选过程严谨、独立的品质,始终对得起九泉之下的诺贝尔先生的嘱托,他的声誉非但没有下降,反而越来越好,当然经济危机导致的奖金数额的下降并没有影响到太多。
回顾诺贝尔奖诞生之初的偶然和随后严谨评奖的必然,对时下的一些风气也是有启示的:
那家自媒体小报或许会有错误的观点,甚至错误的事实(当时信息传播速度和效率都应该不高,当然秉承真实客观永远是媒体责任,这一点毫无疑问),但要看主观上如何认识,诺贝尔先生就把那则误报的信息看成是对自己的警醒,而不是污蔑,没有气急败坏的封号,起诉,闹一闹,要求设立敏感词,过滤掉自己的不利信息,光留下好话。而是从自我革新改变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设定一个“对人类和平贡献最大,只给能力最强者”的奖项,传下了这一份世界性的光辉财富,让后世敬仰。
不要小瞧了自媒体,遇到诺贝尔这样的人有时候真的影响了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