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需要,1902年的官场腐败,农民贫困,国企破产,这一年,是中国历史上看似平静,实则蕴藏着重大玄机的一年,是各种力量分化组合,各自矛盾此消彼长的一年,是对中国的历史走向有相当影响的一年。1月8日,慈禧太后和光绪返回了阔别一年多的紫禁城,老佛爷恢复了往日的威严,但丢掉了昔日的威信。当初她听信满洲贵族的一面之词,利用义和团对付洋人,违反国际公理向列强宣战,荒唐地攻打各国使馆,结果是列强占领帝国首都,她老人家狼狈逃跑三千里,全中国老百姓跟着倒霉。"东南互保"的成功,与她的可笑战争形成了何等鲜明的对比。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重振昔日的权威,既安抚诸侯,又讨好洋人,我们的老佛爷在镇压了维新运动,杀害戊戌六君子后不到两年,就把自己重新定位在了改革家的身份,她要成为戊戌变法的遗产继承人。
新政的主要内容有:
(一)振兴商务,奖励实业,鼓励私人资本自由发展。
在以后的十年里,国内的民族资本有了相当的壮大,出现了一批民族资产阶级,但这些人很多都投身于立宪党,要求获得更大的利益,甚至支持革命党,想成为开国元勋。
(二)废除科举,举办新式学校,鼓励年轻人出国留学。
老佛爷希望新式教育能为大清培养出更多的工具,结果是留学生成了反清的主力,辛亥革命的领袖,大部分是留日学生出身。而很多选编知识分子,在失去了通过科举进入统治阶层的可能性后,也造了大清的反,给革命党当文秘去了。
(三)改革军队,建立新军,裁撤传统的绿营,旗兵。
改革军队本想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结果产生了两个恶果:一是为革命党培养了人才,武昌起义就是由湖北新军发动的;另一个是袁世凯的坐大,他在出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后,把北洋新军培训成只认他不认大清的家族军队,在辛亥革命时,他以武力为后盾,压制南北两方的势力,当上了大总统,甚至要当皇帝。
(四)改革官制,实行预备立宪。
在各方面矛盾已经很深的情况下,改革官制无疑使一部分人利益受损,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由于原来支持朝庭的立宪人士对清政府立宪的期望值过高,以皇族为主的内阁让他们大为失望,很多人投靠了革命党,或者宣布独立。
在面对亡国亡种的强大压力下,中国人的心态很难作到客观理智,"毕其役于一功"是他们的理想。但罗马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没有扎实的工作,没有几代人的努力,仅仅靠一个好皇帝的开明,或者一次革命的成功,并不能带来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
这一年还有一件大事就是《交收东三省条约》的签字。4月8日,中俄双方达成了撤军方案,规定俄军分三期全部撤完,每期六个月。但俄国并不愿意真正撤军,使得日俄矛盾不断激化,最后引发了1904年震惊世界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