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爱农》是鲁迅于1926年撰写的一篇追忆性散文。作品通过对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及回国后与范爱农相处的片段回忆,展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对社会不满,追求革命,以及辛亥革命后遭遇的迫害,表达了鲁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爱国者的深切同情和悼念。
东京客店中,大家一早看报。当一条来自中国的电报出现在众人眼前时,大家都感到震惊。电报内容简述了一起谋杀案:安徽巡抚恩铭被Jo Shiki Rin刺杀,刺客被捕。众人迅速判断凶手为徐锡麟,一位留学回国的安徽候补道,适合作为刺杀巡抚的角色。
不久,秋瑾在绍兴遇害的消息传来,徐锡麟被挖心,给恩铭的亲兵享用。鲁迅等人愤怒不已,并秘密集会筹款,寻求日本浪人协助,接范爱农的家人回国。接着,有人提议向北京发送电报,痛斥满洲政府的无人道行为。然而,提议遭到反驳,理由是“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范爱农,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始终在鲁迅的视线中留下印象。鲁迅与范爱农的首次相遇是在一个同乡会上,两人互相对视,相互熟识。在交谈中,范爱农透露自己后来因学费问题无法继续留学,回国后遭受轻蔑、排斥和迫害,最终在乡下教小学生糊口。
一天,两人在酒席上谈及往事,回忆起在东京开同乡会时的事件,讨论起范爱农在那时为何故意反对鲁迅。范爱农解释道,他们从一开始就不喜欢鲁迅,这一问题源于他们之间的不和与误会。
当武昌起义后,绍兴光复,范爱农立即上城,穿着农夫常用的毡帽,笑容满面。他提议与鲁迅一同前往,参观光复后的绍兴。两人在街头漫步,满眼皆是白旗。然而,表面的改变并未改变社会内部的腐败本质,军政府仍然由几个旧乡绅所主导。
鲁迅被摆放在师范学校校长的职位上,而范爱农担任监学,但不久后,范爱农失去了工作,鲁迅也离开了学校。之后,范爱农接受了新的挑战,勤勉工作,但内心仍感不满。
范爱农与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共同创办了一份报纸,旨在监督军政府和其成员。然而,报纸在运行十多天后,传来了都督因为报纸的指责而威胁要派人使用手枪来对付他们的消息。
尽管如此,范爱农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在南京,范爱农的学监职位被孔教会会长的校长解除了。他继续在社会中漂泊,生活愈发困苦。后来,范爱农突然失踪,据信是自杀身亡。然而,鲁迅对这一消息持怀疑态度,认为他可能因为水性好而不至于溺亡。
范爱农在生前一无所有,仅留下幼女和妻子。后来有人提议为他的女儿设立教育基金,但因争执权属问题,计划最终无果。如今,关于范爱农女儿的近况,已无从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