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文献中,“大荒”一词含义丰富。它既可以指荒废不治之地,也可以指遭遇大灾之年。《荀子·强国》提到:“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杨倞对此注释道:“大荒,谓都荒废不治也。”这表明,在荀子看来,一个国家如果不能治理好,就会走向衰亡。
此外,“大荒”还被用来描述大灾之年。《周礼·地官·大司徒》中提到:“大荒大札,则令邦国移民通财,舍禁弛力,薄征缓刑。”郑玄的注释是:“大荒,大凶年也。”可见,面对大荒之年,古代人民采取了移民、通财、弛力、薄征等措施,以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
“大荒”还可以指荒远的地方或边远地区。《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刘逵在《文选·左思<吴都赋>》中也有类似的描述:“出乎大荒之中,行乎东极之外。”这表明,“大荒”常常与荒凉、遥远的地理环境联系在一起。
在文学作品中,“大荒”同样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如宋朝范成大的《送洪内翰使虏》诗中写道:“峨冠方侍玉舆香,双节飘然照大荒。”这表达了诗人对洪内翰出使远方的赞美。而在陈去病的《自阳高县抵大同》诗中,“云軿飞处射晴光,三晋云山接大荒”一句,则将大荒与壮丽的自然景观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了一幅辽阔而壮美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