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莫扎特效应是什么东西

admin

莫扎特的作品大多纯净、新鲜、明亮、节奏稳定,符合人体内部特有的生理规律,这种特征能够激发欢快、愉悦等正性情绪,这种正性情绪反过来又能促进认知加工水平的提高。

需要注意的是,“莫扎特效应” 的音乐不是单指莫扎特本人的音乐,而是泛指的音乐,这些音乐大多与莫扎特的音乐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曲式结构。

扩展资料

“莫扎特效应”的产生

1993 年,哥伦比亚大学的罗斯彻与加州大学的肖( Gordon Shaw) 大胆地提出了一个假设:音乐和空间推理能力这两者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他们采用了肖于1985 年提出的一种大脑研究结构模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肖提出的这种大脑结构研究模式是基于数学和电子计算机控制的理论模式,来试图解决神经网络如何在大脑的某一区域向另一区域传递信息这个问题,所采用的也主要是视觉刺激材料来描述某些神经触发模型(neural firing patterns) 。

罗斯彻和肖试图使他们的大脑研究模式扩展到另一个具体的行为研究领域,希望看到音乐对空间推理有着怎样的效应。

为此他们进行了一项实验:将36名非音乐专业大学生分为三组,设定自变量为: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通俗音乐、无任何音乐刺激,实验方法是单纯的欣赏,经过了10分钟后采用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进行测验,发现听了莫扎特音乐的学生的测验成绩比其他组高出8-9个百分点,但这种效果持续了10-15 分钟之后就会消失。

罗斯彻还认为如果经常给孩子听莫扎特的音乐(或者类似莫扎特的音乐)会永久性地提高这种能力并影响终生。美国大众媒体对此实验进行了广泛的渲染和宣传,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各大唱片商店里有关莫扎特音乐的CD很快被销售一空,最终法国医生托马提斯(Luis Tomatis) 首次提出了“莫扎特效应”(Mozart Effect) 这个术语。

需要注意的是,“莫扎特效应” 的音乐不是单指莫扎特本人的音乐,而是泛指的音乐,这些音乐大多与莫扎特的音乐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曲式结构。罗斯彻和肖的发现引起研究者的巨大关注,很快成为音乐心理学上的一个热点问题。

有的研究者对“莫扎特效应” 产生质疑,认为莫扎特的音乐旋律流畅,令人欣快,能最大化地激发人们的快乐情绪,从而有利于复杂问题的解决。实际上,认知决定情绪,情绪也反作用于认知,一定程度上两者也具有相同的生理加工基础。所以对“莫扎特效应”需要从认知与情绪两个方面进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