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教会学校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三个层次。在这些层次中,僧院学校因其藏书丰富、管理严格等特点而成为重要的教会学校。中世纪的教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神学、文法、修辞、伦理、算术、音乐、几何和天文等科目,这些科目都贯穿了宗教精神。教学方法采取注入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容置疑。学校管理奉行禁欲主义,以残酷的体罚压制学生。
另一方面,由封建主控制的宫廷学校则招收皇亲贵族子弟,培养治理国家的人才。而在9世纪末至12世纪,封建贵族重视骑士教育,以加强维护封建制度的武装力量。这种教育没有专门的机构,不重视文化知识教育,而是将低级贵族子弟送到高一级贵族的宫邸充当侍童或侍从。他们在侍奉主人和主妇以及在生活和社交活动中接受训练,学习上流社会的礼仪和骑马、击剑、游泳、投枪等军事征战技能,养成忠君爱国、急公好义、效忠于世俗封建主的品质。
中世纪后期,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各地文化交流的促进,12世纪城市大学应运而生并得到发展。这些学校仿照手工业行会的形式组织起来,由师生共管,打破了教会的垄断和封建社会的闭塞局面。同时,随着市民阶层的发展,行会学校和市民学校也兴起,并通过艺徒制进行某些职业技术和读、写、算知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