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简称哈工大)正式成立,最初的校名是“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该校的建立与俄国在中国建设中东铁路密切相关,中东铁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中长铁路”。建校之初,哈工大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中东铁路所需的技术人才,学校采用了俄国的教育模式进行教学。
1920年10月17日,学校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当时开设了铁路建设和电气机械工程两个科系。首届学生共招收了103人,实行学分制,学制为四年,所有课程均用俄语授课。直到1935年,由于日本通过物资交换获得了中东铁路的苏联产权,学校的教育模式开始逐渐转向日本。
1922年4月2日,学校更名为“中俄工业大学校”。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原有的两个科系分别改为了铁路建筑系和机电工程系。毕业生需要通过答辩委员会的考试,合格者将获得工程师称号。1924年10月,该校迎来了首届毕业生,铁路建筑系的22名毕业生顺利毕业,获得了工程师称号。次年,机电工程系也产生了第一批毕业生,共有25人,同样获得了工程师称号。
1928年2月4日,学校正式更名为“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这一年,学校的隶属关系发生了变化,由中华民国东省特区领导。东省特区行政长官张寰湘将军担任校理事会主席,东北政府国民教育部总长刘哲担任校长,这是哈工大历史上第一位中国校长。
1928年10月20日,学校正式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此后,哈工大由中苏双方共同管理,双方按对等原则共同派人组成理事会,双方各派5名代表。同时,法政学院和商学院也并入了哈尔滨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