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幼儿园开始就已经在思考要考清华还是北大了,那时候出了个哈佛女孩刘亦婷,报纸和电视上铺天盖地都是她的报道,当时我记得她还出了本书,那本书几乎我周围的家长人手买了一本,那本书到现在还在我书柜上放着。
那本书在当时的火爆程度一度让我怀疑她可以靠版税赚到吃喝不愁,不过美国太遥远了,所以大家都着眼于清北,再近一点的就是南京本地的南大东大。
小时候外婆带我去见她的老朋友,夫妻两个都是东大的教授,外婆介绍的时候还是说这位奶奶本科交大硕博清华,爷爷是浙大的留苏硕士。
逢年过节亲朋好友聚餐都不免要谈到孩子,问问多大了还在上学吗,不出三句就要问是哪个学校了,不考个好学校感觉年夜饭都别想吃好。
就连给朋友介绍对象,都要说说是哪个学校毕业的,问问薪水如果不太多也要加两句哎呀他是某某学校毕业的一定不会太差,以后发展前景应该不错的。
总而言之给我感觉就是你能上名校,连穷都能穷得比人家有尊严点。
高考还比较遥远,于是近在眼前的就有重点中学诸如此类的。每年毕业的时候学校都会放榜又有多少多少人考上某某学校热烈庆祝哗啦哗啦。然后一届届轮回到我面临考试的时候,我才发现如果你在学习中有认真付出过,那么想上一个好学校是一个非常自然而然的念头,甚至连思考都不用思考。
上名校不仅是光环,同样也是对你之前学习的一种肯定,对你之前在学业上的付出或者你出类拔萃的天赋的肯定,高中生想要上名校,就和成年人想赚大钱一个道理。
说近一点,哪怕在知乎上一个名校身份都能给你在部分专业领域的回答上做一个有效的背书,如果没有的话,其他能够显而易见体现体现能力的外部表达成本和使受众接受的能力要求都会偏高。当然如果你能力或者名字比毕业学校还要耀眼就另当别论了,但是这件事情的难度基本不亚于考名校。
毕业之后招工,在应届毕业生都毫无经历的前提下,学历就成为了划分学生的最基础的标准。
你是top2,你是C9,你是985,你是211,你是一本,你是本科,你是大专。在简历上你不是你自己,你只是所有标签的总和而已。
进入名校,你所处的资源带和人脉圈也会变得不同,别的不说,最起码他们智商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我不是说差的学校的人毕业之后没有好前程,但是从筛选方式来看名校出身的人能够跻身较好的公司的概率会大。
每年毕业季五百强都会在top学校里招生,校友群里也会发布大量人贩贴,从获得机会的信息渠道来说概率也是很高的。
去年暑假我在律所实习,发现哪怕在一个单位里,同校抱团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很多时候一个学弟学妹的身份可以降低很多的社交成本,人际交往的门槛也会下降。
前两天加了个专业群,大家在群里没聊两句就开始互问学校自报家门,过了没一会儿校友们就开始互加好友自己拉群去小群里热火朝天地聊起来了。问完最高学历还要问问你本科,上过谁的专业课是不是同门师兄。
考研复试的时候,导师也问我选择的理由是什么,在提到我本科非985/211的时候也会多问两句。倒不是说第一学历歧视,但是在你求学的最早十二年中所付出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正向反馈的,在没有过多时间成本深入了解的情况下,用学校的教学和思维模式给你这个人进行素描,也确实是一个高效的方式。
而什么能够给予这种正反馈?就是在高中时期具有名校情结并通过努力做出选择证明自己的高中生才能做到。高中生看不到更远的目标,选择提高分数考个好学校是在当下情景里能做的最该做的事。
只有考上名校,才能在未来竞争中不因为没有上名校而被筛选,到那时候才轮的上谈学历重不重要。
只要这个社会还有以学历进行划分的标准存在,高中生有名校情结的现象就是合理的。
当学校之间不存在竞争和阶级划分的时候,高中生的名校情结自然就会减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