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中的庐舍,泛指农舍。《管子·四时》中提到,农人需禁止扇去笠帽,不要整理破漏的田庐,以免影响盛阳之气。宋朝诗人王安石在《和农具·田庐》中写道,田父归去,结庐而居,享受田间生活的宁静。明人万寿祺的《赠胡彦远》诗中也有“荷锄归去田庐闭,莫向人间学问津”,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田地与房屋合称为田庐,是农民的重要财产。《汉书·疏广传》中提到,疏广拥有旧田庐,让子孙在其中勤力耕作,足以满足衣食所需,与常人无异。《新唐书·食货志二》中,人们在经济困难时,会通过借贷或卖田庐来维持生活。元代王庆端随世祖北征后,建威武营安置士兵,并规划田庐,使他们各安其业。
田庐也可指家乡。晋代左思在《咏史》中写道,功成不受爵禄,归隐田庐,享受田园生活。唐代诗人韦应物在《秋郊作》中也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认为与田庐相伴,淡泊宁静。清人姚鼐在《题外甥马器之长夏校经图》中,感叹不能与志同道合的人为伍,只能在田庐中度过时光。
田庐不仅是农民的居所,也是他们生活与情感的寄托。无论是在盛阳之气中耕作,还是在经济困境中卖田庐,抑或是归隐田园,田庐都是他们心中最温暖的港湾。
在古代,田庐不仅是农民的生活场所,更是他们精神的寄托。无论是在盛阳之气中辛勤耕耘,还是在经济困难时卖掉田庐,或是归隐田园,田庐都是他们心中最温暖的家。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田庐的感情有所不同,但其背后所蕴含的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却是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