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香港本土主义者对母语译名的维护行动有何意义

admin

我觉得吧,保护粤语是一回事,强行拔高一方译名贬低一方译名就是另外一回事。

译名首先是以考虑音译为主的,译出来的名称可以清楚地分辨出哪个是中国名、哪个是外国名,这样便达到目的了。普通话有普通话的音系特点,粤语有粤语的音系特点,对同一个名称得到不同的翻译非常正常,哪有什麼高下之分。

况且如今普通话愈发通用,且粤语区经济文化影响力下降的情况下,出现这种现象是必然的。

有些所谓「本土主义者」「粤吹」,极尽所能强行拔高吹嘘粤语译名、贬低排斥普通话译名,说什麼後者「没有美感、不够简洁、极其难听」,简直是本末倒置、不值一哂,完全是藉译名之事行其背後不可告人之目的。

他们非常喜欢用「碧咸」来举例,说明粤语译名多麼简洁准确、不会虚增音节。然而,不就是粤语里有 -k 和 -m 韵尾而已麼,有什么值得特别自豪吗?既然如此,「Gatwick」不是应该为「吉域」而非「格域」麼?「McGrady」翻译成「麦基迪」,里面的「r」音被吃掉了么?还有众多的如 「Schwarzenegger」的「neg」翻译成懒音「力」也是不胜枚举了。

无可否认,在使用粤语的场合,使用粤语译名显得更加地道,更加符合听感习惯。某次看体育赛事时,主持人用粤语不讲「舒拉保华」而直呼「莎拉波娃」著实让我听得梗耳。然而,这并不能成为贬低一方擡高另一方的理由,「主义者」们的目的,也绝不仅在於一个单纯的译名上。

至於翻译成什麼「柏立基」「杨慕琦」等,「达」有了、「雅」有了,最基本的「信」呢?不认识的人见到,谁知道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