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领”与“蓝领”是西方报刊在讨论社会、经济问题时常用的词汇,它们与汉语中的“工人”概念有所不同,更适宜译为“职工”。"白领职工"这一名词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初,它涵盖了所有受雇于人、领取薪水而非从事体力劳动的职工,例如政府公务人员、各类机构的办公室职员、教师、商业销售人员、企业管理者、工程科研人员等。他们通常会穿着白领衬衣和正式西服上下班,因此得名“白领职工”。
相比之下,“蓝领职工”一词出现较晚,大约在40年代,它指的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资收入者,如工矿工人、农业工人、建筑工人、码头工人、仓库管理员等。他们的工作服通常为蓝色,因此得名“蓝领职工”。70年代后期,又出现了“粉领”一词,专指传统上由女性从事的职业及其从业者,如护士、秘书、打字员、速记员、零售业售货员等。这源于女性喜爱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随后,在80年代,“铁领职工”一词应运而生,指的是可能取代人类从事危险性或重体力劳动的智能机器人。尽管这类“铁领职工”在现实生活中还较为少见,但在西方媒体中已逐渐出现。
综上所述,"白领"、"蓝领"、"粉领"及"铁领职工"分别代表了不同性质的劳动力,它们在现代社会经济中各司其职,共同构成了多样化的劳动力结构。随着科技的进步,劳动力的分类和定义也在不断演变,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