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培养经济学家最精英的项目是Economist Program(EP),进得了EP,不亚于本科拿到哈佛的录取通知书,刚毕业就能去高盛,胡祖六、哈继铭、汪涛等等都是这个项目培养出来的。世界银行的对应项目是YP(Young Professional),走出来的代表财经名人是许小年、谢国忠。
EP可谓百里挑一,每年平均1500个申请者,最后录取的经济学家也只有20-40个,招人标准非常严格:学术过关,34岁以下,博士毕业一年内,英文口语和写作得流利,做得了分析、实践和研究,还得有自己擅长的研究领域,不能怕出差, 188个成员国派你去哪,都要能懂国家内部的不同行业及内部联系等等。
如果没进入EP,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进入IMF。IMF欢迎有一定事业基础(多半是有央行工作背景),拥有经济、金融相关的研究生学历的人才。因为央行、IMF所从事的研究都是Normative research,GDP增速定在多少,为什么定在这个数字等政策研究;而投行等经济研究部门所从事的是Positive research,是在经济政策已定的基础上,告诉市场未来政府会做什么,分析影响,并不参与及影响既定政策。
虽然能进去IMF的经济学家都是学霸中的战斗机,但要怎样完成从象牙塔到政策影响者的转变,就要再来说说IMF的系统性培养。
以三年的EP项目举例,经济学家要首先在功能组别或国家组别工作一年,第三年开始在IMF内部尝试找到最终定岗的工作。
功能组别分以下几类: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金融市场,外部经济,实体经济。试想刚毕业的博士们,在学校做的更多的是研究,建建模型,进入IMF的任何一个功能组别后,就需将理论结合实践:国家报上来的数据,是需要检视的,货币增速M0、M1、M2的计算,是比想象中难的,储蓄投资缺口也要切切实实做出来,项项皆清楚的。
而188个成员国,就把国家组别分为撒哈拉以南非洲、亚太区、欧洲区、中东中亚区、西半球。没跟IMF借钱的,属于Surveillance country,IMF对他们没有约束力,一般是一年和国家相关部门检讨下政策,写份报告,了解国家的经济发生了什么,未来的焦点是什么,IMF应该做什么,又能对政府政策提出什么建议。
如果国家陷入了危机,向IMF借了钱,那么就成了Programme country,也是IMF内部乃至全球的焦点国家(比如现在的希腊)。IMF对这些国家有巨大的约束力,央行、财政部等政府机构,是有义务第一时间向IMF提交数据的。如果危急时刻被任用,是经济学家真正影响政策时候,因为贷出去的款项,必须有借有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