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土面积小,主要用于城市发展,作为海岛国家,缺乏天然湖泊和河流,因而没有大陆国家所拥有的淡水优势。新加坡目前的淡水资源主要依赖四个水源,其中最主要的来源是马来西亚,约占新加坡供应水源的六到七成。新马两国关系的变化使得新加坡人一直对马来西亚可能切断水源的情况保持警惕。两国在1927年达成的协议定价一直沿用至今,马来西亚对此价格日益不满。
为应对这一情况,新加坡努力建设水库,收集雨水,但由于国土面积的限制,这一方案无法进一步扩大。此外,新加坡还开发了新生水技术,即污水处理回收,以及海水淡化技术,以增加水源。新加坡政府在水资源问题上采取了多管齐下的策略,以保证全年稳定且充足的水资源供应,减轻降水量波动对供水系统的冲击。雨水收集主要从全岛集水区收集降雨,通过排水沟、水道、河流引入17个蓄水池储存。新加坡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被划为集水区。
尽管新加坡在海水淡化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如2005年启动的大士新泉海水淡化厂项目,每天可生产13.6万立方米的淡水,但高昂的成本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因此,新加坡依然迫切需要建设一套能够保证全年稳定且水量充足的水资源调蓄系统,克服气候因素带来的降水量波动对供水系统的冲击。同时,新加坡也积极寻求与邻国马来西亚的进一步合作,以确保水资源的稳定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