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历史上,大学寮是律令制体系中负责教育和考试的重要机构,主要职责包括监管学生的学习和选拔。寮内最初设有六种学科,包括秀才、明经、进士、明法、医和针。最初,《大宝令》规定了前三科,后来在《养老令》中增加了明法、医和针科,总共六科。
七三O年,大学寮增设了文章和明法两科,设有博士和学生,这与先前的明经和算学科共同构成四科制。文章生和明法生通过考试选拔,如文章生试(又称「拟文章生试」),其起源可追溯到延历八年。八二O年以前,许多名士通过此类考试进入大学寮,如南渊弘贞、小野岑守等。
七三O年设立的得业生制,包括明经、文章、明法和算得业生,以及医、阴阳和历、天文等科,共计二十名。尽管明经科名额最多,但大学寮更注重实用学问的发展。然而,八二O年,大学寮的文章科制度发生了变化,从平民化教育转向贵族化,取材范围限定在贵族子弟,这是对七三O年成立以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尽管八二O年的新制并未严格执行,但秀才科考试(又称方略试)在当时十分重要。八二七年,文章博士都腹赤的上书反映了对新制的担忧,认为秀才生名额减少可能会影响贡举。最终在八二七年,大学寮恢复了旧制,秀才科考试再次开放给所有符合条件的学生。
在贡举制度中,日本的秀才科比唐朝的进士科更为盛行,这与日本朝廷对文学和诗歌教育的重视有关。唐朝秀才科取人严格,及第者少,而日本通过减少考试难度,吸引了更多应试者。秀才科考试通常涉及问答策略,如七三O年以后的考试中,许多杰出人才如菅原淳茂、伴成益等通过此类考试脱颖而出。
进入九世纪以后,大学寮的考试逐渐以得业生为主,明经、明法科的得业生应试及第,反映出制度的转变和教育名额的稳定。然而,随着《延喜式》的制定,进士科考试逐渐冷淡,到了十世纪,可能已趋于废除。总的来说,大学寮在日本历史上扮演了培养高级官员和推动学术发展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