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国古代使用“十二时辰”来划分时间,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
2. “晡时”是十二时辰之一,也称为“申时”,它涵盖了下午三点到五点的时间段。
3. “十二时辰”这一计时方式起源于西周时期,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4. 在西周时期,尽管已经使用“十二时辰”,但各个时辰的名称并不统一。
5. 直到大约八百年后的汉代,十二时辰的名称才被正式统一确定下来。
6. 汉代的十二时辰名称如下:子时(23点至1点),丑时(1点至3点),寅时(3点至5点),卯时(5点至7点),辰时(7点至9点),巳时(9点至11点),午时(11点至13点),未时(13点至15点),申时(15点至17点),酉时(17点至19点),戌时(19点至21点),亥时(21点至23点)。
7. 每个时辰都有其特定的名称和对应的时间段,反映了古人对时间的精细划分和利用。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