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什么是教学什么是课程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回活动,教师答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课程是对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和。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1)什么是课程扩展阅读:
课程内容在传统上历来被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重点放在向学生传递知识这一基点上,而知识的传递是以教材为依据的。
教学要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任务,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是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处理好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关系,传授知识和提高思想觉悟的关系,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以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调动学生积极性、自觉性的关系。
二 什么是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指是综合几个有关联的学科,使之成为跨越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
比如,把物理、地理、地理等几个学科合并为理科。
综合课程可以根据综合课程的综合程度及其发展轨迹,可分为四种课程:相关课程(Correlated Curriculum)、融合课程(Fused Curriculum)、广域课程(Broad Curriculum)以及核心课程。
(2)什么是课程扩展阅读:
一、综合课程的优点
1、 综合课程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能力。
2、 综合课程减少了课程的门类,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
3、 综合课程从生活、社会的实际出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研究对象
1、学科本位
又称综合性学科课程,这种课程的特点在于,它试图把那些具有相关性的学科知识整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综合学科。比如,将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解剖学融合为生物学,将地质学、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历史地理融合为地理学。
2、社会本位
以值得关注的、重要的社会问题为核心,来组织和编排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上盛行的社会本位的综合课程,主要有“科学——技术——社会课程”(简称STS课程)、“环境教育课程”、“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3、儿童本位
这种课程又称“经验本位的综合课程”,其特点是以儿童当下的生活与经验为核心,来组织课程活动,前面所讲的“活动课程”即是这种类型的综合课程。
网络-综合课程
三 什么是课程简述课程的内涵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内涵
课程即教材
课程内容在传统上历来被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重点放在向学生传递 课程
知识这一基点上,而知识的传递是以教材为依据的。所以,课程内容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上课所用的教材。这是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观的体现。 教材取向以知识体系为基点,认为课程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而知识的载体就是教材,其代表人物是夸美纽斯。
课程即活动
这种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杜威认为“课程最大流弊是与儿童生活不相沟通,学科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点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通过研究成人的活动,识别各种社会需要,把它们转化成课程目标,再进一步把这些目标转化成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取向的重点是放在学生做些什么上,而不是放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上。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是一种探究性的教学。
课程即经验
在泰勒看来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而学习经验是指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 课程现场
,他认为“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学习经验,而不是向学生展示各种事物。”这种观点强调学生是主动参与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的质和量决定于学生而不是课程,强调学生与外部环境的互相作用。教师的职责是构建适合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
四 什么是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抄也称为教学计划,是课程袭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它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对学校的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做出的全面安排。
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门类及活动,以及它们的开设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4)什么是课程扩展阅读:
国家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五 什么是课程性质
课程性质主要有公共必修、学科必修、学科选修、专业必修 、专业选修、实践必内、实践选修。容
凡是必修的在选课的时候必须要选,至于选修的,选课的时候要慎重一些,选自己感兴趣的或者对于自己专业有影响的,并且选修的学分只需要不低于它最低选修毕业学分就可以了。
拓展资料: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美国通常用academic benchmark表示,还有用国内学者如崔允漷先生用standards。
所谓课程标准,就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what students should know and be able to do)的界定和表述,实际上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课程标准通常包括了几种具有内在关联的标准,主要有内容标准(划定学习领域)和表现标准(规定学生在某领域应达到的水平)。
六 什么是课程建设
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建设的基础,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建设。
课程模式建设,主要是研究:教什么的问题,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按照一定的思想和理论开发课程,目前比较先进的课程开发思想和理论就是“基于工作过程”;
二是考虑专业特性和学生特点,按照能力培养循序渐进的原则序化课程;
三是编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框架计划,即建立课程标准。
拓展资料加强课程建设是学校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它涉及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教学管理等教学基本建设工作的诸多方面,是一项整体性教学改革和建设工作。因此,必须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院、系(部)二级课程建设领导小组(院级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由教学委员会成员组成)。
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制定全院的课程建设规划、方案,组织开展新上专业合格课程的验收和精品课程的评选,对各类课程进行检查、指导和评估等工作;院、系(部)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本单位的课程建设规划、方案,开展合格课程的建设、指导、验收和检查,组织申报精品课程等工作;从而为课程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组织保证。
拥有一支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双高”的教师队伍是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实现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在职教师进行短期进修和申请攻读博士、硕士学位,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充分开发利用校内教学资源,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迅速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巩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取得的成果,在教师中开办现代教育技术高级培训班,全面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法、手段的能力;提高外聘教师的质量,努力聘请国内外知名教授来校任教。
七 什么是课程方案
什么是课程方案
课程方案,是根据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课程,各门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
课时分配和学年的编制等,
并对课内的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方面作全面安排。
八 什么是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亦称“分科课程”。以文化遗产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传统的课程形态的总称。由一定数量的不同学科组成。
学科课程的特点在于:它是依据知识的门类分科设置的;它是将人类活动经验加以抽象、概括、分类整理的结果;它往往是相对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它通常按特定知识领域内在的逻辑体系来加以组织。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是学科课程最大的特点。
(8)什么是课程扩展阅读主要弊端有以下几点:
1、科目繁多的学科课程导致总体课程体系臃肿不堪,同时也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2、学科课程以分门别类的方式组织和编排,而学生的现实生活却是完整的,这种课程上的人为的割裂,造成学生认知结构的支离破碎,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3、由于学科划分过细,造成知识面过窄,内容偏深偏难。
4、各学科相互分离,彼此孤立,造成学习内容相互分离甚至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