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粮食大国与饥饿问题并存
印度,拥有世界2.4%的土地,却养活了全球1/6的人口。这些数据经常被国际媒体引用,以突显印度粮食生产的成就。然而,作为一个拥有庞大人口的国家,印度在粮食安全方面曾经遭受过痛苦的教训。从英国殖民时期到1947年独立,印度经历了五次大规模饥荒。独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又发生了三次较大的饥荒,据官方统计,约有300余万人因饥饿而死亡。
粮食安全一直是印度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印度实施了“绿色革命”等举措。到了1980年,印度政府宣布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目前,印度的农产品价格保持在低水平,粮食略有盈余可用于出口,这与独立前后的粮食短缺和依赖进口形成鲜明对比。为了保护农民权益和刺激生产积极性,印度政府实施了粮食收购价保护政策。同时,为了维护社会公平和应对选举因素,印度政府还推出了《国家粮食安全法案》。
尽管印度有粮食出口,但饥饿问题仍在加剧。根据《印度教徒报》的报道,去年7月联合国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显示,印度仍是拥有最多“粮食不安全人口”的国家。报告显示,2014年至2019年,印度的粮食不安全状况增长了3.8个百分点。在2020年的全球饥饿指数中,印度在107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94位,属于“重度”饥饿类。这一状况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提醒各国必须重新审视和调整自己的粮食体系。
日本和韩国:关注粮食出口国的动态
日本和韩国的粮食自给率问题也经常被提及。日本的粮食自给率自1965年的73%开始直线下降,现在是发达国家中最低的。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日本政府制定了农业政策指导方针,目标是到2030年将粮食自给率从2018年的37%提升至45%。然而,提高食品自给率在地方政府、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中尚未形成广泛共识。
韩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同样突出。上世纪60年代,韩国的谷物自给率曾高达90%,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产业化、都市化的推进,韩国的耕地面积越来越少,粮食自给率也持续下降。目前,韩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34公顷,在经合组织国家中处于最低水平。尽管韩国政府在粮食领域投入了大量的扶持资金,但粮食自给率仍然从2009年的56.2%下降到2019年的45.8%。韩国的粮食不足部分主要依赖国际市场购买,因此,任何粮食出口国的风吹草动都会加剧韩国的危机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