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南京理工大学左超老师发布的「supernova」计划,我们聚焦于构建一个优秀的科研环境所需的成本。以左超老师的课题组为例,有三个博士后、十四位博士及二十六位硕士,共计四十一人。
我们估算一年所需的经费,假设课题组每年新增成员五人,为他们配备高性能笔记本,预计花费约为五万元。
每月为每位学生额外发放约两千至五千元的助研津贴,平均计算为每人每月两千,一年总支出约为九十八万四千元。
年底给予科研奖励,假设最低一万元,只有一半的学生获得,总费用约二十万元。
每年人均参加两次国际会议,每次一万,国内会议每次三千,每人每年一次,总费用约为九十三万元。
博士三年级至四年级去国外顶级大学访学一年,假设所有同学都能申请到国家留学基金(CSC),无需额外经费,零成本。
报销所有在校外租房的学生房租、水电费,以及每月的打车费、书籍购买和电脑耗材费用,假设一半学生在校外租房,月均一千,总支出约三十九万元。
报销所有学生的学习培训费用和视频网站VIP账号,假设一半学生每年参与一次培训,每次两千,总费用约四万元。
汇总所有费用,仅计算学生部分,总支出约为二百五十九万四千元。这一数据为保守估计,不包括实验室设备、耗材及教授支出。
平均每年三百万元的科研经费意味着至少需要十五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来维持,展现了维持此水平支出的难度。
左超老师的「supernova」计划能否实现这些条件,我们难以判断,但数据凸显了科研环境建设的成本。我国目前的现状是大部分硕士博士面临着资源和补助的挑战,科研经费的投入仍有待提升,以达到国际标准。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力成本相对较低,但与重点大学相比,大多数硕士博士的科研环境和资源仍然有限。国家对科研的投入虽然已有显著增长,但要实现大多数硕士博士都能享有与国际顶尖水平相当的科研环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