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东亚人群南北两大祖先成分(南东亚/北东亚)发现始末

admin

现代中国人群的遗传学差异呈现出显著的南北梯度,而非东西梯度。从北方往南,常染遗传学差异逐渐加大,五岭地区更是差异最大。以五岭为界,南方人群与北方所有东亚人群在遗传上展现出最大程度的分歧。长江与五岭之间南方人群的常染格局受到大规模北方人群南下浪潮的影响,发生遗传学剧变,这种影响在五岭以南的地区影响较小,尤其是两广的现代居民几乎未受到影响。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距今7000~2000年间,北方人群大规模涌入长江流域,导致遗传学格局的显著变化。从遗传学研究中,我们发现现代东亚人群由南北两大祖先成分贡献而来,这种“祖先二态性”并不是最近十几年才有的,早在1987年我国科学家就已经得出类似结论。

赵桐茂研究员的研究显示古代东亚大陆居住着两个截然不同的祖先种群,Gm因子的分布状况是历史人群迁移混居的结果。这两大东亚先祖血脉的起源呈现出南北纬分布态。尽管赵氏的数据在人类学爱好者圈中多次被提及,但其关于南北东亚基因起源的样本充足,结论准确无误。

杜若甫前辈1997年的文献结论指出,中国人群分为南北两大类型,这种血缘差异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存在。各地汉族与当地少数民族在遗传结构上相近,而南、北汉族的遗传结构相差甚远。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结论,对中国人起源的群体遗传学意义巨大。

2004年,袁达义研究员明确指出,从生物遗传学角度,中国的汉族只是文化认同意义上的完整群体,华南现生人群与其它中国人群在血缘上的差异显著。这在搜集了所有前人的ABO血型数据后得出的结论,技术水平虽然陈旧,但在样本量上毋庸置疑。

王传超及其导师David Reich在2015年的研究中,针对中国各地40多个现代民族的DNA样本展开全基因组测序,发现当下的绝大多数东亚人的血统可以用至少3个群组各自所代表的祖源成分来描述。这些东亚种群在此项研究中被最终命名为“黄河幽灵人群”和“长江幽灵人群”。这项研究揭示了现代东亚人群遗传多态性模式的复杂历史事件。

付巧妹研究员的古基因组学研究成果进一步证实了东亚人群起源存在南北两种先行分化的祖先成分重新混合而成这一重要理论。通过对山东地区距今 7500-9500年和福建地区距今 300-8400年的古人类DNA进行分析,付巧妹的研究团队揭示了两个高度分化且二元隔离的早期东亚现代人遗传子群,即古北方东亚人群和古南方东亚人群。这些古DNA样本的分析为探源华夏族群及其文化和修正东亚南方人群演化模式做出了重大贡献。

东亚人群遗传学起源的南北二象性,通过近 20000万年前的古DNA而得到了彻底的实证,南北先祖血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万年前后。付巧妹研究员的团队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贡献巨大,无愧于东亚地区旧石器古人类基因组学测序的王牌团队之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