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刘荒田的“草根阶层”作家

admin

上世纪60至70年代,中国经历了十年浩劫。那10年,他陷入了痛苦的思想挣扎中。1980年,国门刚刚打开,32岁的浪漫诗人刘荒田就作出一个“浪漫”的决定,他要出国,到外面的世界看看。

于是,刘荒田挑着100多斤的行李,妻子牵着东张西望的儿子,背着呀呀学语的女儿,一家四口踩过深圳的罗湖桥的木板,投入到了移民大潮中。

刚来到美国旧金山的时候,刘荒田发现这个浪漫之旅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我第一个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养家糊口。”电话那头的刘荒田说着笑了起来,他说,从中国餐馆、西餐馆到旅馆,他都做过,其中上班的最长记录,是一天干了22个小时的活。在“浪漫”旅行里,刘荒田扮演的第一个角色就是酒店里的“打工仔”,而且一做就是25年。

这份端盘子的“下等活”,在刘荒田看来其实是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在这个工作里,我接触到方方面的人,包括各种肤色和各种语言文化背景的人。”刘荒田说,这正好给了他一个接触人和研究人的机会,作为一个热衷于创作的人,这些正是创作上最需要“粮食”。

就这样,刘荒田白天在酒店里打工,晚上埋头创作,成为了美国的“草根阶层”作家。

幽默的“假洋鬼子”

多年后,在美国华文文坛上,人们发现:一位自称“假洋鬼子”的作家在一家华文报纸上开辟了一个“假洋鬼子”专栏,并以独特视角,出版了一系列以“假洋鬼子”为标题的幽默作品,如《“假洋鬼子”的悲欢歌哭》、《“假洋鬼子”想入非非》、《“假洋鬼子”东张西望》等,其中,他的散文集《“仿真洋鬼子”的胡思乱想》还挤进了“汉典畅销书排行榜”。

这个“假洋鬼子”就是刘荒田。这时候的他正悄悄地收起了浪漫的情怀,目光变得敏锐,思想显得沧桑世故,笔触也越来越犀利和幽默。凭着自己对美国社会的观察和了解,刘荒田的笔从唐人街的人生百态、新旧移民的悲欢歌哭到美国社会的奇闻逸事,他把这些都刻画得入木三分,引人入胜,后来“假洋鬼子”被人称为“北美文坛的异数”。

著名的美国华文作家和评论家陈瑞琳对刘荒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她认为:刘荒田作为一个“移民情怀”深重的作家,他从“假洋鬼子”新奇的“东张西望”,到肝胆柔肠的“悲欢歌哭”,再到放胆豁朗的“想入非非”,他几乎是写尽了一个来自东方的他乡异客辗转在西域红尘间的诸多层面,可说是用散文的形式为海外的中国人刻划了一幅面目生动的“清明上河图”,而站在那图中央的醒目汉子就是他自己。

梦要回到开始的地方

作为美国的“草根阶层”作家,刘荒田深深感受到,华文作家在美国基本上都是边缘人,他们进不了美国的主流社会。哪里才是自己心灵的归宿?刘荒田说,他的散文《故乡俗事》已经告诉了他答案。

在这篇文章里,他在一次回乡时偶然看了这一幕——“民工们蹲着坐着,一边谈笑一边狼吞虎咽,吃过包子,便喝稀粥,约齐了似的,呼噜呼噜,惊天地泣鬼神。”他看着看着走神了,眼睛里饱含着泪水,好像是看到至高尚至神圣的东西,引起他翻江倒海般的感动。原来,那是包子的缕缕热气牵扯起他心里深深掩埋的乡愁,他发现,虽然在美国生活了20多年,但是他的根仍在故土吮吸着大地的营养。

“我是在汉字里安身立命的人,最终还是要回到汉字的国度去,一如落叶归于泥土。”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从诗人到散文家的成长,让刘荒田在美国渡过一次非常浪漫的旅行,他告诉我,在结束旅行时,他要让梦回到开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