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性质上讲,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定义为非专业、非职业的教育,面向所有大学生,体现了一所大学的核心理念。它与自由教育相一致,旨在传承自由精神和人文传统,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包括生活、道德、情感和理智的和谐成长。
从目的来看,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具备全面素养的公民,如哈佛大学的“红皮书”建议,它关注学生的公民责任和生活需求,使他们成为有远见、识见广博、富有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通识教育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而非直接职业准备,它提倡对人类兴趣各个领域的广泛知识和理解。
内容上,通识教育涵盖广泛,如提供对人类兴趣的广泛知识,使学生对知识主要领域有基础理解。如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要求学生在文学、科学、历史等多领域深入学习,体现跨学科的通识教育理念。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在《教育大辞典》中进一步解释了通识教育的概念,它包括近代的教育思想,高等教育阶段的共同内容教育,与专门教育区分。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强调平衡通识与专业,提倡跨学科教育,而美国其他大学则有不同实施方式,如广泛课程制、分布必修制和自由选修制,通识教育的思想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接纳和实践。
扩展资料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后,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可是至今对通识教育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性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