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从名校获得博士学位,找工作的压力依然存在,这一点在国外尤其明显。在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国外的博士和高级管理人员失业的风险往往高于当前国内的水平。
有些孩子将出国视为自己的目标,似乎一旦出国,美好前途便自然而来,其他问题则无需担忧。
这让我回想起自己大学时代,老师和家长都说上了大学一切就会好起来。但过来人都知道,大学生活初期常常感到困惑和迷茫,只有找到自己的方向,生活才会步入正轨。没有经历过这样的转变,名牌大学的文凭并不能保证一个光明的未来。
许多人因为不愿让孩子遵循国内学校的路线,认为孩子早晚要出国,于是对孩子的学习放任自流,只等孩子出国留学。这是一个巨大的误解。旧问题不会因出国而消失,尤其是学习动力、学习习惯等方面的问题,在获得更多自由后可能会更加突出。
一个初中就出国的孩子,英语水平不佳,即将上大学,但ESL课程还未完成,成绩单不尽如人意,申请顶尖大学变得困难重重。而另一个孩子,在国内一直是优秀学生,出来后也进入了一所好学校。但由于与同学相比差距较大,学校不像国内那样严格管理,家长也不清楚孩子的课余生活如何安排,结果孩子沉迷于电子游戏。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一定要在国外读大学,但出来后,孩子却极度抵触。有的最终回国,但对国内高考产生了影响。有些虽然没有回去,但只能读不被国内认可的社区学院。语言障碍导致他们难以在当地找到好工作,回国后也面临困境。更极端的情况是,有些孩子甚至无法毕业。
初高中出国留学的孩子需要时间适应,即便是小学中高年级,语言问题也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北美孩子在小学四年级前阅读能力已经得到培养,之后可以用这些能力完成学科项目。如果我们的英语学习与他们的不对接,就难以应对作业中的大量阅读。
除了语言问题,公民教育中关于尊重、责任、合作等方面的教育也是中国孩子的弱点。兴趣、内在动力和学习习惯问题会影响他人对学生的评价,而他人的推荐在国外的升学和工作过程中至关重要。
生存能力不仅包括生活自理能力,还包括在新环境下的语言和人际交往能力。只有先能生存,才能考虑发展。我们之前提到的失败案例,实际上都是在适应新环境方面出现了问题,因此发展无从谈起。
北美教育重视个性和创造力,强调内心的兴趣。如果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注重这方面的培养,孩子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尽管国内教育也能让孩子进入好的大学,但孩子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学习和考试上,代价不菲。而在北美,孩子会有更多其他方面的发展机会,这些机会和能力将使他们在职场中更加得心应手。这也是我认为北美教育最宝贵的地方。
国外并非一片沃土。在北美,生活依然有层次之分。尽管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有保障,但生活水平不可能超过中产阶级以上的人群。特别是作为第一代移民或国际学生,需要承受的压力和挑战更大。
在国外生活的孩子,更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如果孩子有目标、有动力,那么出国会让他们拥有更广阔的视野,人生之路可能更加精彩。从这一点来看,有条件让孩子出国是值得的,哪怕只是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也非常有益。我个人经验表明,出国后我对许多问题的认识有了显著提升。
如果家长心态平和,不在意孩子是否成为精英,而更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希望孩子在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中成长,那么出国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国外,孩子更容易体验到普通人的幸福。
在考虑出国问题时,还有一个更实际的问题:出国的时机。早期出国的孩子中国因素逐渐淡化,更容易适应北美生活,但与中国的联系也越来越弱。晚期出国的孩子受中国教育影响较大,未来可能更适应回国生活,但融入国外生活的过程也会受到影响。
中国因素在考虑出国问题时不容忽视,其实质是如何保持与中国的联系。即使身在海外,从事医生、律师等职业,也无法完全脱离中国人的圈子,因为在美国、加拿大,客户群体的族裔划分仍然明显。
中国因素是一把双刃剑。在国外保持孩子的中文水平比在国内学好英文更难。如果没有在中国的经历,不理解中国的社会形态、思维方式和待人处事方式,即使能说中文,也很难承担起连接中西方的桥梁角色。
对于许多家庭来说,如果不能移民,孩子一个人以国际学生的身份去读书,将来去向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实际问题。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许多专业的国际学生就业非常困难。近年来,留学美国的学生读完研究生后常常无法获得工作签证,回国就业也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