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前一两周,学校会要求新生提前来到学校入住。当然不是为了军训,而是为了“ 玩耍 ”,当然是学校组织好的玩耍。比如去拍新生集体照,再比如去城里看演出,去餐馆和几个不认识的同学吃饭,等等。除了在宿舍里可以认识新人,这些活动也是官方帮你准备好的“ 社交渠道 ”。就医网的经验,虽然好朋友可以出现在这种 “ 官方渠道 ”里,大部分真正意义上的社交还是要依赖刚刚说的“ 非正式 ”途径——这包括宿舍楼道里夜谈,包括一起去喝咖啡,一起去图书馆,更包括在派对上喝得烂醉。
如果你和我一样有脸盲症,也不用太紧张。在“ 迎新周 ”虽然你每天可以遇到 50-100 人,但是他们不会记住你的名字,你大约也不会和他们再来往。与其说“ 迎新周 ”是交朋友,不如说是一场巨型的“ 四分钟交友 ”活动,类似于千人相亲。如果真的看中了,就可以之后再约,如果看不中,从此老死不相往来。既然这样,是不是就不要参加社团活动了呢?此言差矣。学校里的社团活动虽然在进入社会的人来看,都是小打小闹。但是,就我的经验来说,社团活动对于我的影响很大。一般来说,“ 社团 ”分为两类,一类是“ 有名无实 ”,一类是“ 有名有实 ”。有名无实的往往是用来 “ 刷简历 ” 的,名字叫“XX 经济学会 ”或者 “XX 大学商业评论 ”。听起来高大上,但是具体做什么谁也搞不清楚。参加这类社团的人还是数不胜数,因为找工作的时候可以用来在简历上进行完形填空,如果混得好还可以在旁边写上“ 社长 ” 这样的词语。“ 有名有实 ” 的社团在校园生活里不可或缺,可能是滑雪俱乐部,皮划艇小组,或者学生会。每个学校都有些“ 有名有实 ”的,也有些用来刷简历的小组。具体是哪种,恐怕要自己去瞧瞧,才能略知一二。这些“ 有名有实 ”的社团除了干他们声称自己干的那件事儿以外(比如划船或者组织学生会会议),他们往往也是校园社交生活的支点。对于那些不参加兄弟会姐妹会的中国学生,这些社团的派对就是了解美国人的唯一方式。毕竟宿舍里的社交隔离让中国学生极少有机会融入美国同学的社交圈。我并不觉得融入美国社交圈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但来了一趟美国,如果对于美国人的社交方式、思维方式都不甚了解,只是宿舍和课上点头之交,未免有点遗憾。如果是那样,倒不如在中国上学了,正好不用在深夜看着 “ 舌尖上的中国 ”长叹息。就好比一个美国人来中国游玩,一日三餐都吃麦当劳肯德基以慰藉自己的肠胃。无论是北京烤鸭还是扬州炒饭,统统没有尝试——虽然人各有志,我们也未免觉得他白来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