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交互经历了三个阶段。在计算机刚刚诞生的时期,键盘从打字机上移植而来,用户只能通过字符命令与计算机交流。这时期的代表性操作系统是DOS,学习它需要记忆大量命令,且需熟悉每个键位的功能。因此,最早期的个人电脑人机交互门槛较高,普通用户要想熟练操作电脑,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尽管人机交互方式较差,但键盘作为最原始的交互工具,能够提供让电脑识别文字输入的功能,这是个巨大的进步。
第二阶段,鼠标被发明出来,其目的是为了使人们更方便地使用电脑。通过控制鼠标,用户可以在屏幕上自由移动光标,这使得人机交互方式更进一步。鼠标在1968年就已面世,但真正使其流行起来的是1984年苹果公司推出的Macintosh电脑。得益于首次将图形用户界面广泛应用到个人电脑之上,鼠标的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紧接着,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问世,它采用完全图形化窗口系统,使得电脑再也离不开鼠标。鼠标成为电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主要得益于操作系统图形化界面的需求。
第三阶段,手持设备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进入全新的体验时代。尽管键盘和鼠标在计算机发展了30多年,但在移动互联潮流的冲击下,它们已经显得力不从心。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产品的快速普及,人机交互方式的转变也在加速。手持设备的出现,使得用户可以更加灵活地使用计算机,同时也促进了更多创新交互方式的发展。